中财网 中财网股票行情
上海银行(601229)经营总结
截止日期2024-06-30
信息来源2024年中期报告
经营情况  第三章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总体经营情况分析
  报告期内,本集团坚持战略引领,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加快转型发展和结构优化,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推进数字化建设,加强风险管理,实现稳健良好的经营业绩。
  各项业务稳健发展。报告期末,本集团总资产32,233.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47%;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投放力度,报告期末客户贷款和垫款总额14,244.8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5%;聚焦存款拓展,深化客户经营,提升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报告期末存款总额17,501.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71%。
  盈利保持增长。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9.69亿元,同比增长1.04%;营业收入262.47亿元,同比微降0.43%。报告期末,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457.4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00%。
  资产质量保持平稳。本集团持续推进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客群、重点产品、重点机构的风险管控,严控不良新增,同时加大存量风险化解处置力度。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率1.21%,与上年末持平。
  资本水平充足。本集团持续强化资本管理,完善资本管理机制,加强资本预算和风险加权资产限额管理,优化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提升资本使用效率。报告期末,本集团资本充足率13.33%,一级资本充足率10.43%,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57%,分别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提高0.01个百分点、提高0.04个百分点,均符合监管要求和本集团规划目标。
  二、财务报表分析
  (一)利润表分析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9.69亿元,同比增长1.34亿元,增幅1.04%,下表列出本集团主要损益项目变化:
  注:尾差为四舍五入原因造成。
  1、利息净收入
  (1)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和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
  报告期内,本集团净息差1.19%、净利差1.25%,同比分别下降0.21个百分点、0.19个百分点,详细分析参见本章“三、经营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三)关于净息差”。
  报告期内,本集团发放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率为3.89%,同比下降0.46个百分点,主要是市场利率及LPR持续下行,本集团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导向,降低实体经济和居民消费领域的融资成本,新投放贷款定价下降,叠加存量业务重定价影响。分品种看,公司贷款和垫款、个人贷款和垫款、票据贴现平均收益率分别下降0.50个百分点、0.44个百分点、0.17个百分点;分期限看,一般贷款(不含票据贴现及信用卡)中的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平均收益率分别为3.98%、4.11%。
  报告期内,本集团吸收存款平均付息率为2.00%,同比下降0.10个百分点,主要是持续推进定价管理攻坚克难,加强存款定价管理,优化存款结构,加大低成本存款拓展力度,管控成本较高的中长期存款额度及定价,带动存款付息成本稳步下降。分条线看,公司存款平均付息率下降0.10个百分点,其中,公司定期存款付息率下降0.16个百分点,公司存款中活期存款占比提高0.31个百分点。个人存款平均付息率下降0.13个百分点,其中,个人活期存款、个人定期存款平均付息率分别下降0.02个百分点、0.25个百分点。
  (2)利息收入和支出变动分析
  报告期内,本集团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19.55亿元,其中:规模因素带动利息净收入增长5.14亿元,利率因素和其他因素分别影响利息净收入减少24.61亿元和0.08亿元。
  2、非利息净收入
  (1)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1.91亿元,同比减少6.75亿元,降幅23.54%,主要由于受资本市场波动、代销费率下调、减费让利等因素影响,代理手续费、顾问和咨询费、结算与清算手续费收入等同比减少。
  (2)其他非利息净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其他非利息净收入78.81亿元,同比增长25.16亿元,增幅46.90%,主要是把握市场利率波段,加快金融资产流转,投资收益增加。
  3、营业支出
  (1)业务及管理费
  报告期内,本集团业务及管理费60.47亿元,同比增长2.48亿元,增幅4.28%。本集团为改善客户体验,增加保障机构合理布局及功能优化方面的支出,提升服务能力;随着数字化转型工作深入,科技研发费用投入增加。
  (2)信用减值损失
  报告期内,本集团计提信用减值损失45.46亿元,同比减少8.99亿元,降幅16.51%,主要为债权投资信用减值损失减少。本集团加大不良资产化解处置力度,客观合理计提减值准备。
  4、所得税费用
  报告期内,本集团发生所得税费用23.53亿元,同比增长5.11亿元,增幅27.72%,主要由于利润总额增加,免税收入减少。
  1、资产
  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为32,233.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78.14亿元,增幅4.47%。
  1、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权益工具投资;2、包括衍生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使用权资产、无形资产、开发支出、递延所得税资产及其他资产。
  (1)客户贷款和垫款
  报告期末,本集团客户贷款和垫款总额14,244.8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74.47亿元,增幅3.45%,其中公司贷款及垫款余额8,721.9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87%;个人贷款及垫款余额4,159.59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52%。
  (2)金融投资
  报告期末,本集团金融投资13,522.3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69.64亿元,增幅3.60%。
  报告期末,本集团交易性金融资产3,038.53亿元,较上年末减少573.64亿元,降幅15.88%,主要是同业存单、债券等投资规模减少。
  报告期末,本集团债权投资9,173.9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81.62亿元,增幅9.31%,主要是政策性银行债、政府债等债券投资规模增长。
  报告期末,本集团其他债权投资1,273.5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8.69亿元,增幅25.49%,主要是政策性银行债等债券投资规模增长。
  报告期末,本集团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账面价值为36.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7亿元,主要是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股权投资估值增加。
  (2.5)按发行主体分类的债券投资
  (3)长期股权投资
  详见财务报表附注五、11及本章“四、业务综述(八)主要控股参股公司”。
  (4)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主体情况
  纳入本集团合并范围的结构化主体情况及本集团管理或享有权益但未纳入合并范围的结构化主体情况,详见财务报表附注六。
  2、负债
  报告期末,本集团负债总额为29,771.2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06.57亿元,增幅4.59%。
  本集团持续加强负债质量管理,夯实客户基础,提高负债稳定性,加大负债业务结构和期限结构调整力度,拓宽负债来源,合理安排各类负债的吸收规模及节奏,强化定价管理,负债质量指标持续满足监管要求。
  1、包括衍生金融负债、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预计负债、租赁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及其他负债;2、尾差为四舍五入原因造成。
  报告期末,本集团存款总额17,501.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00.84亿元,增幅6.71%。其中,公司存款余额11,691.8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19%;个人存款余额5,809.7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6%。
  注:尾差为四舍五入原因造成。
  3、股东权益
  报告期末,本集团股东权益为2,462.0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1.57亿元,增幅2.99%,主要是由于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实施利润分配等。
  一般风险准备 45,594,971 42,053,292 8.42%
  未分配利润 70,241,002 74,185,217 -5.3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 245,744,245 238,578,830 3.00%少数股东权益 462,115 470,332 -1.75%股东权益 246,206,360 239,049,162 2.99%
  4、境外资产情况
  □适用 不适用
  5、截至报告期末主要资产受限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三)现金流量表分析
  报告期内,本集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7.71亿元,同比增长12.65亿元,主要由于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减少。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57.80亿元,同比减少483.56亿元,主要由于投资支付的现金增加。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43.40亿元,同比增长509.03亿元,主要由于发行债务证券收到的现金增加。
  (四)比较式会计报表中变化幅度超过30%以上项目及原因
  (五)贷款质量分析
  报告期内,面对内外部经济形势变化,本集团深化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聚焦不良生成管控,加强事前、事中管理,推进存量风险化解,加大不良资产化解处置力度,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核心指标继续改善。
  1、按五级分类划分的贷款分布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深化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化解处置,资产质量核心指标保持平稳。报告期末,不良贷款率1.21%,与上年末持平;关注类贷款占比2.14%,较上年末上升0.07个百分点,较2024年第一季度末下降0.05个百分点。
  注:尾差为四舍五入原因造成。
  2、按产品类型划分的贷款及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公司贷款方面,秉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理念,优先支持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制造业贷款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报告期末,人民币公司贷款和垫款余额8,380.1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16.92亿元,增幅5.24%。公司贷款和垫款不良率持续下降,不良贷款率1.40%,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主要系本集团强化大额风险主动管理,不良生成同比下降明显,同时有序推进公司贷款存量风险化解。
  个人贷款方面,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聚焦渠道能力建设、积极探索特色业务提升服务水平,推动重点区域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稳步增长,其中,报告期末上海地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2.37亿元,市场份额较上年末提高0.12个百分点,排名上升1位。报告期末,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0.35%,总体保持较低水平。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发挥信贷政策导向,聚焦头部互联网平台审慎发展互联网业务,加大线下优质客户消费信贷拓展,以新能源为重点加大汽车消费场景投放,报告期末新能源汽车贷款余额128.5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76%。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卡贷款不良率分别为1.49%、1.49%、2.14%,较上年末上升0.28个百分点、0.34个百分点和0.38个百分点,从上半年整体趋势看,2024年第二季度资产质量已较第一季度呈现趋稳态势,不良生成季度环比减少,预计下半年将进一步环比下降。个人贷款和垫款不良率1.11%,较上年末上升0.22个百分点。本集团将继续深化客群和资产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风险管控措施,保持个人贷款资产质量相对稳定。
  注:尾差为四舍五入原因造成。
  3、按行业划分的贷款及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报告期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资产质量均有所改善,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04个百分点、0.72个百分点、0.03个百分点,特别是房地产业通过加强大额风险业务主动管理及加大存量风险化解处置,近三年呈连续下降趋势。受到个别存量风险业务的影响,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有所上升。
  注:尾差为四舍五入原因造成。
  4、按地区划分的贷款及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报告期末,各地区资产质量与上年末基本保持平稳,其中上海地区、环渤海地区不良贷款率分别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0.04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有所改善;受到个别存量风险业务的影响,长三角地区(除上海地区)、珠三角地区(含香港)、中西部地区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略有上升。
  注:尾差为四舍五入原因造成。
  5、按担保方式划分的贷款及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本集团根据客户主体资质的不同,实行差异化的担保缓释要求,针对重点风险业务,实施分层分类的管控措施。报告期末,保证贷款、质押贷款、抵押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有所下降,分别下降0.34个百分点、0.72个百分点、0.07个百分点;信用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有所上升,本集团已制定针对性的化解措施,加大化解处置力度,整体风险可控。
  注:尾差为四舍五入原因造成。
  6、前十名贷款客户情况
  本集团高度重视贷款集中度风险管控,通过单一客户、单一行业等维度加强风险管控。同时,严格落实监管大额风险暴露管理要求,加强集团关联关系识别,强化大额集中度监测管理。报告期末,本集团单一最大客户贷款余额74.05亿元,占资本净额的比例为2.40%,较上年末上升0.07个百分点;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额469.43亿元,占资本净额的比例为15.19%,较上年末下降0.16个百分点。本集团前十大贷款客户与本集团不存在关联关系。
  注:尾差为四舍五入原因造成。
  7、逾期、重组贷款情况
  本集团建立到期、逾期联动管理机制,强化风险预警和主动退出,加大刚性约束,严防非预期风险暴露。报告期末,逾期客户贷款和垫款占客户贷款和垫款总额的比例为1.72%,基本与上年末持平;逾期90天以上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比例为112.26%,较上年末上升17.64个百分点,系大额个案影响。针对已逾期贷款,本集团采取针对性管控措施,并根据客户情况分类制定管控方案,积极推进风险化解工作,整体风险可控。
  注:指经重组的不良贷款。
  8、抵债资产及减值准备计提情况
  报告期末,本集团抵债资产余额5.96亿元,包括股权及信托收益权。
  9、贷款和垫款减值准备变动情况
  本集团秉持稳健的计提拨备管理策略,坚持从严资产分类、充分风险暴露,积极化解风险,客观合理计提贷款和垫款减值准备。报告期末,本集团贷款和垫款减值准备余额462.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1亿元。报告期内,贷款和垫款减值准备计提42.96亿元,同比减少8.94亿元,降幅17.23%;同时,应核尽核,报告期内核销43.01亿元,保持较大的化解处置力度。
  注:报告期内,本集团根据《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法实施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以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为基础,
  基于客户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量化参数,结合宏观前瞻性的调整,稳健计提信用风险损失准备。预期信用损失的计量方法反映了无偏的概率加权金额、货币的时间价值、对未来经济状况的合理预测。
  (六)资本充足率
  一般风险准备 45,594,971 42,053,292 38,344,340
  未分配利润 70,241,002 74,185,217 68,383,841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120,105 125,229 132,069其他 881,053 771,868 579,548其他一级资本: 19,973,184 19,973,867 19,974,779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及溢价 19,957,170 19,957,170 19,957,170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16,014 16,697 17,609二级资本: 67,141,155 66,152,284 64,430,844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可计入金额 40,000,000 40,000,000 40,000,000超额贷款损失准备 27,109,127 26,118,890 24,395,626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32,028 33,394 35,218资本总额 310,154,072 301,071,319 281,094,940扣除:核心一级资本扣除项目 -1,033,609 -1,716,862 -5,069,781核心一级资本净额 222,006,124 213,228,306 191,619,536一级资本净额 241,979,308 233,202,173 211,594,315资本净额 309,120,463 299,354,457 276,025,159风险加权资产 2,319,209,206 2,237,643,138 2,097,563,159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2,195,839,251 2,115,630,069 1,976,045,726市场风险加权资产 22,462,686 22,056,519 21,469,291操作风险加权资产 96,982,189 99,956,550 100,048,142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间转换的风险加权资产 3,925,080 - -信用风险资产组合缓释后风险暴露余额 3,326,317,018 3,023,962,074 2,866,384,058注:
  1、本集团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令2023年第4号)的相关要求,采用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采用标准法计量市场风险加权资产,采用标准法计量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资本充足情况详见
  在本公司网站(www.bosc.cn)披露的《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半年度第三支柱信息披露报告》;2、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间转换的风险加权资产为2024年1月1日《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后的新增项目;3、尾差为四舍五入原因造成。
  (七)杠杆率
  一级资本净额 241,979,308 240,796,541 233,202,173 223,669,959
  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 3,692,987,204 3,595,835,335 3,567,818,445 3,534,198,704
  (八)流动性覆盖率
  (九)净稳定资金比例
  (十)应收利息增减变动及其坏账准备的提取情况
  1、应收利息增减变动情况
  2、应收利息坏账准备的提取情况
  3、坏账核销程序与政策
  本集团根据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7年版)》、《上海银行呆账核销管理规程(2023年版)》等相关规定,在符合核销认定条件并经过核销程序后进行核销,对于核销后资产按“账销案存、继续清收”原则管理,持续推动核销后资产的清收与处置。
  (十一)重要会计估计及判断
  本集团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根据历史经验和其他因素,包括对未来事项的合理预期,作出会计判断、估计和假设,这些判断、估计和假设会对会计政策的应用以及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的金额产生影响。未来的实际情况可能与这些判断、估计和假设不同,本集团进行持续评估,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在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予以确认。详见财务报表附注三。
  (十二)可能对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造成重大影响的表外项目情况
  三、经营中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关于服务实体经济
  本公司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上海市政府关于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工作要求,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大局,融入地方经济建设,落实“五篇大文章”工作要求,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科技金融方面,本公司持续聚焦园区生态服务和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经营,加快科技专营机构梯度培育,落实上海市政府关于提升“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要求,迭代优化科创全生命周期产品,打造针对科技企业的专属评价标准,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创新型“股贷债保”综合金融服务,提升科技企业专业服务能力,加快科技金融转型发展。报告期内,科技型企业贷款投放金额927.15亿元,同比增长34.31%。报告期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535.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41%。
  绿色金融方面,牢牢把握上海市政府将绿色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有关要求,围绕经济社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构建与区域发展方向相契合、与产业成长趋势相适应、与企业生命周期相匹配的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完善ESG风险管理机制与能力建设,提升应对环境与气候风险能力。报告期内,绿色贷款投放金额476.21亿元,同比增长8.61%。报告期末,绿色贷款余额1,163.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55%。
  普惠金融方面,坚守职责定位,深耕区域市场,不断完善小微快贷产品体系建设,持续拓展业务场景,充实普惠客户经理队伍,加强对小微企业与实体经济金融支持,提供更有针对性、便利性的特色化金融服务,持续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报告期内,普惠型贷款投放金额977.02亿元,同比增长40.99%。报告期末,普惠型贷款余额1,576.9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82%。
  制造业贷款方面,本公司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支持制造业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产业引领功能,围绕推动产业生态建设,优化金融服务支持上海市智能工厂建设,报告期内制造业贷款投放金额551.58亿元,同比增长4.31%;报告期末制造业贷款余额1,020.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3%。
  本公司积极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民营贷款稳定性及便利度。报告期内,民营企业贷款投放金额4,017.50亿元,同比增长19.86%。同时,充分利用支小再贷款工具、“沪科专贷”等产品加大信贷投放,报告期内支小再贷款投放金额101.00亿元,“沪科专贷”和“沪科专贴”投放金额70余亿元。
  (二)关于房地产业务
  本集团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经济金融政策,动态跟踪和分析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房地产经营策略,坚持房地产业务规模与结构调整并重。落实城市房地产协调融资机制,对“保交楼”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实施更清晰高效的准入机制,优选区域市场、财务稳健的优质房企客户。贯彻中央加快构建租购并举住房体系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支持刚需和改善型住宅开发、“三大工程”项目,加大新型保障性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推动力度,满足新市民、青年人多层次住房需求;审慎开展经营性物业贷款、商业地产开发贷款业务;推进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稳健发展,立足本公司经营所在地区位优势,深耕核心市场和渠道,加快提升重点区域竞争力,做好居民刚性及合理改善型购房融资需求的按揭服务。
  报告期内,本集团持续开展房地产业务动态风险监测,明确差异化风险管控策略,同时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快存量风险出清。报告期末,本集团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16.65亿元,较上年末下降35.94%,对公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1.39%,较上年末下降0.72个百分点。
  (三)关于净息差
  报告期内,央行货币政策稳健适度,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叠加2023年以来LPR下行以及房贷利率下调对资产重定价效应的影响,商业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承压,净息差呈现明显收窄趋势。
  本集团主动加强形势应对,优化资产结构,加强定价管理,管控负债成本,降低净息差收窄幅度。报告期内,净息差1.19%,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净利差1.25%,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
  在资产端,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着力优化资产结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升收益较高的贷款占比,贷款占生息资产比重同比提高0.17个百分点,压降低收益的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和存放同业、拆出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款项,两类资产日均规模同比分别减少5.41%和0.77%,资产结构优化部分对冲了市场利率下行对生息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报告期内生息资产收益率3.41%,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在负债端,聚焦付息成本管控,持续推进定价管理攻坚克难,优化存款结构,加大低成本存款拓展力度,加强存款定价管理,管控成本较高的中长期存款额度及定价,报告期内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2.16%,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本集团将持续贯彻国家宏观政策导向,支持实体经济和居民消费融资需求,加快信贷投放,特别是加大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贷款投放力度,提升贷款占比,改善资产结构和信贷结构;统筹流动性指标和负债成本管理,优化存款结构,加大低成本存款拓展力度,动态调整存款定价策略;增强对市场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合理安排主动负债的吸纳节奏、期限和品种结构,进一步扩大负债成本管理成效,推动净息差趋势好转。
  (四)关于资产质量
  报告期内,本集团积极应对、主动管理,加强信用风险管控,有序推进化解处置,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率1.21%,与上年末持平。本集团深化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着力提升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体系性和专业性,细化各业务条线、大类资产、重点产品、经营机构资产质量指标;聚焦不良生成主动管控,及时、动态开展风险监测、分析和评价;同时,全力推进不良资产化解处置,提升清收化解质效,表内现金清收同比增长1.12倍。
  公司贷款方面,不断强化授信后管理能力,加强对房地产重点领域的风险防范。本集团公司贷款和垫款不良率持续下降,不良贷款率1.40%,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对公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1.39%,较上年末下降0.72个百分点。个人贷款和垫款不良率1.11%,较上年末上升0.22个百分点,但从上半年整体趋势看,第二季度资产质量已较第一季度呈现趋稳态势,不良生成季度环比减少。本集团将继续深化客群和资产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风险管控措施,保持个人贷款资产质量相对稳定。
  非信贷方面,本集团强化风险管控,建立企业信用债可投库管理机制,同时实施动态管理,持续扩充信用债可投名单覆盖主体,资产获取效率有效提升。完善风险应对处置机制,加强清收化解处置力度,相关业务整体风险可控,不良类金融投资业务明显下降。报告期末,本公司不良类金融投资业务余额163.85亿元,较上年末下降5.34%;不良类贷款和金融投资占资产总额的比例为1.04%,较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
  2024年下半年,本集团将持续深化信用风险管控要求,加强重点领域的针对性管控,动态优化管理策略,同时以经营视角推进存量风险化解处置,夯实资产质量拐点基础,全力保障资产质量平稳向好。
  (五)关于资本管理
  报告期内,本集团完善资本管理机制,进一步夯实核心资本实力,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较上年末提高0.04个、提高0.01个、下降0.05个百分点。一是加强资本预算管理,根据资本充足率管理目标及业务发展规划,分别设定资本总预算和各业务条线的风险加权资产预算,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二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将经济资本向监管资本靠拢,调整授信政策,优化经济资本系数,引导业务结构向监管资本节约的普惠客户、中小客户、零售客户等业务方向调整。针对表外业务等领域开展专项治理,通过加强过程管理,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三是加强资本计量管理,修订资本计量相关制度,完善数据治理,持续开展动态监测分析,强化资本约束。
  展望未来,商业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核心一级资本仍可能面临压力。本集团将继续积极研究资本积累路径,通过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提升定价能力,稳定盈利水平,保持核心一级资本平稳增长;继续加强资本节约管理,从预算、限额、业务结构、考核全流程加强管理,持续保持资本充足,夯实业务发展基础。
  四、业务综述
  (一)公司业务
  报告期内,本公司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在落实国家政策和监管要求、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中加快转型发展,围绕本公司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积极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不断拓展长三角、粤港澳、京津等重点区域经济发展,推动自身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报告期末,公司客户总数29.9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75%。
  聚焦服务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快服务新质生产力,自上而下推进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专业化服务模式,着力培育特色,提高服务能级,提升核心专业优势。报告期末,本公司人民币公司贷款和垫款余额8,380.1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16.92亿元,增幅5.24%。科技型企业贷款、普惠型贷款、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分别增长9.41%、7.82%、12.55%,均超过公司贷款和垫款总体增幅。科技型企业贷款、普惠型贷款、绿色贷款客户数较上年末分别增长17.45%、13.74%、0.58%。
  本公司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战略发展。报告期内,本公司明确“扎根上海、精耕细作,立足长三角、做深做透”的区域定位,搭建长三角一体化金融服务合作渠道,积极支持重点项目,聚焦区域内市场形势、经济金融政策及重大基础建设信息,及时把握政策导向,服务区域内经济实体,发挥金融“及时雨”作用;加强对长三角重点区域机构覆盖,报告期内长三角地区较上年末新增5家分支机构;参与长三角区地区重大项目建设,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重点领域项目储备。报告期末,本公司长三角地区人民币对公贷款6,391.8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44.64亿元,增幅9.31%,占本外币公司贷款和垫款余额的比重较上年末提高2.85个百分点。
  围绕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本公司聚焦浦东引领区、临港新片区、五个新城等上海建设发展主战场,致力于服务多层次的市场经营主体,将金融资源持续投入到区域经济增长的重点领域。继续落实五个新城行动计划,围绕新城发展定位,支持产城融合、旧区改造、生态治理等领域重点战略实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报告期内五个新城区域投融资超150亿元,累计规模超1,200亿元。
  依托浦东地区科创资源聚集优势,以园区金融为撬动,深耕上海张江、临港两大重点区域,支持三大先导产业、四大前沿产业、两大新兴产业,加速推动科技金融发展,报告期内本公司在上海浦东新区投放人民币对公贷款518.70亿元,同比增幅2.90%;报告期末上海浦东地区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16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余亿元。依托自贸区建设,服务上海“走出去”企业,加强跨境金融服务能力,落实科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外债便利化、境外放款便利化等跨境投融资高水平开放措施,持续扩大跨境结算便利化覆盖度。报告期末,上海地区跨境人民币贷款余额88.9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92亿元,增幅17.00%。
  公司业务关键指标(部分)
  
  项目2024年6月30日2023年12月31日 变化
  注:
  1、不同业务贷款余额存在重叠;
  2、普惠型贷款余额中包含个人经营性贷款;
  3、制造业贷款投放金额为人民币对公制造业贷款当年投放金额;
  4、尾差为四舍五入原因造成。
  【特色业务】
  科技金融
  本公司将科技金融定位为新一轮公司业务战略发展的三大特色业务之一,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适配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诉求,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本公司致力于搭建“三台八座五维赋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针对园区、行业、科技资质标签三类重点客群,建立包含组织、产品、生态、赋能、行研、评价、考核、数字化在内的八项科技金融特色服务体系,实现股权融资赋能、产业赋能、融智赋能、科技赋能、渠道赋能。
  聚焦科创集聚园区,提供特色化服务。持续加大针对长三角、粤港澳、京津等区域高精尖、创新型重点产业集聚园区支持。以在上海“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地发布的“零动智融”系列产品专属金融服务方案为范本,深耕经营机构所在区域科技创新功能承载区及园区,打造“走进园区”标准化系列客户活动。围绕首批重点园区开展“一行一园一策”专属服务,对于首批重点园区近6,000户入驻企业,配备专营服务团队、实施标准化访客,授信金额超过百亿元。
  深耕重点行业赛道,实施专业化经营。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6大重点产业,深入开展高成长细分赛道研究,实施产业专业化经营。作为首届全球“未来产业之星”大赛唯一合作银行,在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大会上发布《未来产业专项金融支持方案》,打造服务更前、产品更全、生态更深的升级服务,提升对未来产业领域的重点专业化支持。报告期内,首批5个细分产业赛道服务客户超过1,100户,较上年末增长11.12%,有贷户近500户,较上年末增长37.13%;报告期末贷款余额236.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63%。
  迭代升级全生命周期产品服务体系。针对初创期企业,以银担合作产品、投贷联动产品、信用融资产品为载体,对早期企业提供多元化、多产品的支持。针对成长期及冲刺期企业,通过研发贷、安企贷、订单贷、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融资等产品,助力企业发展与上市冲刺。针对成熟期企业,提供上市后服务,通过并购融资服务、股票质押融资等多样化产品,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级。报告期内,升级迭代研发贷、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融资等多项产品,适配企业在不同场景的融资诉求,提升信贷资金的可获得性。探索数据资产质押融资服务新模式,与上海数据交易所合作落地本公司首单数据资产质押贷款(DCB)业务,支持数据类科技型企业资产盘活。
  报告期内,科技型企业贷款投放金额927.15亿元,同比增长34.31%。报告期末,科技型企业贷款客户数5,426户,较上年末增长17.45%,其中专精特新企业超2,200户,高新技术企业超4,000户。在“2024上海硬核科技企业TOP100榜单企业”中,本公司服务企业覆盖近六成。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535.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41%。
  
  以“五专”服务“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
  “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也是唯一一个定位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先导产业区。上海银行高度重视大零号湾片区的深耕拓展,聚焦具有硬核科技、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和成长,成立总行牵头统筹、总分支联动服务队伍,推出“零动智融”专属科技服务品牌,出台五大专项机制全方位助力“大零号湾”的高速发展,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一是专营机构。推进设立大零号湾支行,实现对先导区的专营服务和精准支持;发挥本地法人银行优势,建设上海市首批金融服务中心。二是专设产品。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标准产品体系,针对大零号湾科技创新企业,推出科技孵化贷、科技加速贷、科技启航贷的区域专属产品包,解决“0-1”初创期、“1-10”早中期、“10-100”成长期企业的信贷诉求。三是专项基金。作为唯一的银行系LP,参与出资设立大零号湾创新策源基金,该基金同时也是上海市闵行区首支硬科技创新策源基金以及首支以“大零号湾”命名的私募创投基金,探索推进产业基金投资,为企业提供股权+贷款合力。四是专属生态。构建科创金融生态圈和产业链朋友圈,形成股债贷投保联动的服务支撑体系。五是专业服务。充分发挥区域独特优势,打造“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联动典范,针对区域内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利率优惠和费用减免。报告期末,服务大零号湾入驻企业超过30%,在本公司开户率达到18.90%。普惠金融本公司坚持数字化驱动,加快“小微快贷”2.0普惠产品体系建设;立足区域优势,推进普惠与重点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小微客户经营体系,提升基础客户经营服务能力。持续丰富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群体差异化金融需求。推出对公抵押快贷产品“企业e宅即贷”,通过移动化尽调、线上化审批、一体化放款支付,为客户提供签约、办抵一站式服务。持续推进多模式“信用快贷”产品建设,推出基于发票模式的“信立贷”子产品,不断丰富业务场景。延伸车生态领域,拓展商用车经销商、零售、售后、卡车司机服务等场景,不断扩大普惠金融服务半径。报告期内,普惠型贷款投放金额977.02亿元,同比增长40.99%。报告期末,普惠型贷款客户数50.5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74%;普惠型贷款余额1,576.9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82%。持续改进产品体验,满足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性需求。实现对公、个人普惠贷款流程融合,“宅即贷”“信优贷”产品融合,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基于行内外各类数据形成预授信白名单,探索信用快贷标准产品主动授信获客模式,提升触客转化率。优化场景快贷业务流程,提升渠道合作类业务接口标准化程度,提升场景快贷拓客效率。不断深耕区域市场,服务本地小微企业发展。联合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创新业务模式,推出创业担保贷款“线上批次”业务模式,提升小微创业组织融资便利性;推广“政银保担”业务,以“担保+农业+供应链”模式,加强对涉农经营主体的融资支持力度;对接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区块链技术协会创业担保贷款白名单客户,精准对接客户融资需求。截至报告期末,担保基金贷款历年累计投放近700亿元,在所有合作银行中位列第一。强化数字化经营赋能,构建标准化小微客户经营体系。持续推进“对公客户数字化经营平台”建设,建立客户粘性评价模型,主动发现存量客户服务需求;上线通用标准化客户信息模板,实现有效信息留存,并基于客户信息持续完善客户画像指标数据体系,实现客户“名单制”高效精准营销。绿色金融本公司不断强化绿色发展战略引领,构建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加大对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产业的支持力度,延伸服务半径,提升服务质效,助力企业绿色发展及低碳转型。深耕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开展专业化经营。把握上海、江苏、浙江、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绿色产业支持政策,围绕地区重点产业,推出专属金融解决方案,持续培育区域特色。上海地区聚焦氢能、储能、充换电、低碳转型4大重点领域,积极提供特色服务;江苏、浙江地区围绕清洁能源重大建设项目、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及上下游产业,持续挖掘增量机会;粤港澳大湾区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更新迭代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案,提升品牌影响力。焕新升级“绿色金融+”服务方案3.0版,聚焦“绿色+科技”“绿色+普惠”“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数字”五大重点,服务“新质生产力”企业发展需求,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以及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持续加大对绿色债券的承销及投资力度,发行市场首单出表型绿色资产支持票据、深圳地区首单“碳中和/乡村振兴/革命老区”三贴标债务融资工具等创新产品;围绕新能源企业“走出去”、外资企业“走进来”需求,联动境外子机构及合作伙伴,为企业提供跨境绿色金融服务;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消费信贷、绿色主题卡、ESG主题财富管理等业务,优化上海银行“美好生活”和手机银行APP“碳普惠专区”积分权益兑换服务。完善配套建设,重点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自上而下健全体制机制,完善ESG风险管理制度,围绕绿色产业及高碳行业转型推出专项授信政策,构建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专业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并推广企业ESG风险评价模型,持续推进重点高碳排放行业气候与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提升气候与环境风险应对能力。积极参与人民银行、地方政府碳排放核算试点与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强化自身及投融资业务碳排放管理与披露能力。报告期内,绿色贷款投放金额476.21亿元,同比增长37.76亿元,增幅8.61%。报告期末,绿色贷款客户数2,941户,较上年末增长0.58%;绿色贷款余额1,163.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55%;绿色债券投资余额169.7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08%;当年新承销绿色债务融资工具33.00亿元,居城商行首位。绿色金融关键指标(部分)项目2024年6月30日2023年12月31日 变化绿色贷款客户数(户) 2,941 2,924 0.58%本公司积极投身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提升对“走出去”和“引进来”企业的服务能级,通过专业化经营、平台合作、数字化建设和推进便利化政策,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为创造优质营商环境贡献力量。提升专业化经营。结合外贸企业需求,制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配套跨境金融产品,为实体企业提供资金流通支持。在提供境内融资的基础上,通过协助企业办理境外直接投资登记、发行境外债券、组建离岸银团等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中资机构“走出去”。报告期内,实现国际结算量814.70亿美元,同比增长8.98%,其中跨境人民币结算量2,611.19亿元,同比增长27.09%。报告期末,结售汇及衍生品业务规模158.11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29.04%;外汇企业客户贷款余额239.85亿元,其中跨境人民币贷款余额95.9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56%。深化平台合作。围绕公司金融重点企业、重点领域加强集团内外联动,延伸客户服务触角。报告期内,依托与上银香港、上银国际协同机制,以多种形式助力各类客户获得境外融资53.42亿美元。推进与股东西班牙桑坦德银行的战略合作,发挥两行合作专属团队“国际业务平台”作用。强化与上海市、区各级商务委及虹桥国际商务区管委会的交流,搭建金融服务生态圈,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通过积极构建与多元化渠道的对接、合作,挖掘客户在产业转型升级、市场拓展和全球化布局等关键发展阶段的“走出去”诉求,为客户定制精准的金融服务方案。加快数字化建设。持续强化科技赋能,完善跨境金融线上化产品,提升客户体验。本公司线上+跨境服务平台“上银智汇”移动APP端新增自助购汇、自助期权等功能,进一步满足跨境贸易类客户多样化的结售汇需求。报告期内,实现线上交易量341.31亿美元,同比增长75.39亿美元;受理国际业务笔数7.72万笔,同比增长19.65%。报告期末,线上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1.27%;月活客户平均线上覆盖率61.08%,同比提高6.28个百分点。践行便利化政策。积极推进各项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政策,通过减少跨境业务中间环节,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效率。报告期内,首批完成上海地区银行业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便利化备案,为优质企业办理经常项目外汇资金收付便利化业务超3,400笔,同比增长5.20倍,合计办理金额5.32亿美元,同比增长40.00%。【基础服务】交易银行本公司围绕企业客户经营发展中的交易性现金流,持续加强产品创新与服务落地,助力企业提升交易效率、防范交易风险。服务国资国企改革需求,助力推进司库管理体系建设。持续优化“上行e企赢”司库管理服务方案及系统平台功能,优化升级跨行票据管理、投资管理、战略看板等功能模块,提升对集团战略决策的支撑,帮助国资国企实现对内外部金融资源“看得见、管得住、调得动、用得好”的管理目标。报告期末,司库管理服务客户6,211户,较上年末增长2.85%;管理存款资金2,091.30亿元。坚持以数字化赋能助力产业供应链金融,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守正创新,以“泛核心”供应链服务模式延伸产业链上下游客群覆盖,搭建“e订单”“e保理”“e采购”“e库存”“e票据”等产供销产品体系,提供线上化、智能化、标准化的“端到端”金融服务,实现服务客户数持续增长,报告期内线上供应链服务核心企业数559户,同比增长27.63%。本公司聚焦先进制造业、新型能源、生物医药、新型基建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围绕“科创+供应链”“绿色+供应链”产融合作,持续加大重点产业链服务及上下游企业普惠金融供给。报告期末,线上供应链金融信贷支持余额528.00亿元,较上年末下降8.17%,主要是本公司主动调整了风险较高领域的相关企业供应链投放,优化了产业结构,报告期末供应链支持普惠余额287.6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5%。投资银行本公司持续通过多元化投资银行产品体系为客户提供特色投融资服务。报告期内,债券承销规模651.69亿元,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554.89亿元;银团贷款投放规模157.42亿元,报告期末银团贷款余额954.29亿元;并购贷款投放规模14.39亿元,报告期末并购贷款余额329.22亿元。积极响应新质生产力、绿色转型、碳中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以创新产品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发展。落地市场首单纯信用AA主体混合型科创票据、市场首单出表型绿色资产支持票据、深圳地区首单“碳中和/乡村振兴/革命老区”三贴标债务融资工具。报告期内,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33.00亿元,居城商行首位。主动拓宽民企融资渠道。通过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等方式为民营企业发债融资提供增信支持,全方位助力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盘活优质资产、降低融资成本。报告期末,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W创设规模8.10亿元,市场排名第4位。深化银团、并购业务转型。银团业务方面,本公司积极服务城市更新、保障房建设等社会民生类重大项目,主动拓宽同业合作渠道,提升银团业务筹建筹组能力。报告期内,银团贷款新签约总金额184.52亿元,其中担任牵头行的占比达72.42%;并购业务方面,持续深化产业并购转型,围绕生物医药、高端制造、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内的横向收购、上下游产业链整合需求提供优质服务。报告期内,产业并购投放规模12.40亿元。
  (二)金融市场及金融同业业务
  本公司以数字驱动管理为主线,优化同业客户策略经营体系,提升投资交易能力,强化代客业务经营管理,提高托管业务竞争力,培育资产管理专业能力,加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金市同业和资产管理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金融同业
  持续优化同业客户策略经营体系,强化专业化经营。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策略研究,完善客户视图,提升客户经营深度,扩大服务半径。聚焦重点客户、重点产品,分层分类,明晰客户经营路径,加大策略执行力度,提升客户经营能效。报告期末,重点客户平均合作产品数11.87个,较上年末增长5.32%。
  发挥集团优势,强化公司、零售等板块的业务协同,聚焦科创和普惠金融,推进同业客户的资源共享和双向赋能。报告期末,通过商投行联动带动对公获客较上年末增长43.48%,协助拓展理财代销渠道较上年末增长160.00%。
  金融市场
  精准把握投资配置节奏,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强化研究引领,在市场利率中枢震荡下行的行情下,上半年加快推进资产配置节奏,重点加大利率债、金融债、信用债投资力度;合理安排负债期限和吸收节奏,把握二季度资金期限利差收窄机会,适当拉长负债吸收期限。提高信用债投资标准化程度,持续扩充信用债可投名单覆盖主体,优化信用债资产配置结构,持续推进绿色债券投资,加大对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服务力度。报告期末,绿色债券投资余额169.7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08%。
  持续拓展市场影响力,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银行间市场核心交易机构,始终保持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Shibor报价行、银行间市场现券综合做市商、利率衍生品核心做市商、债券借贷业务报价商、国债、地方政府债及政金债承销团成员、代理境外央行债券交易商、债券通做市商、外汇市场综合做市商等业务资质,并荣获Ciror报价行业务资质。报告期内,本币业务方面,保持核心交易商与衍生品市场交易商前10名,并获评“年度市场力影响机构、市场创新业务机构”;外汇与贵金属业务方面,保持核心做市商前15名,并荣获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外汇进步做市商、优秀外币对会员、外币对进步会员、优秀金融类会员、最佳询价交易机构、国际业务特别贡献会员”等评优奖项。同时积极参与各类产品与交易机制创新,首批参与人民币通用式质押回购业务、标准利率互换业务。
  加强数字化交易探索,拓展标准债券远期等自动化做市品种,进一步提升做市交易自动化占比。
  拓展数字化工具在定价和组合管理中的应用,持续提升各类资产定价能力,支撑代客业务和资负定价。扩充和丰富核心交易策略,形成跨市场、跨品种核心策略体系,强化策略联动、捕捉跨市场交易机会、提升交易组合收益。
  持续提升代客服务质效,拓宽避险服务覆盖面。产品方面,打造高效交易渠道,提升用户体验与流程效率,为客户提供品种丰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服务方案,满足企业汇率、利率和贵金属等多样化避险需求。客户方面,建立多维服务矩阵,综合客户主题沙龙、政策支持、专项营销等方式提升营销精度,拓宽客户服务覆盖面。报告期末,代客业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20.75%。报告期内,代客交易量同比增长11.76%。
  资产托管
  强化公募基金、保险等重点领域的主动经营,持续提升托管市场竞争力。报告期末,本公司资产托管业务规模28,954.5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04%;公募基金托管规模2,788.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57%;保险托管规模1,938.2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53%。报告期内,实现资产托管业务收入2.51亿元,同比增长22.65%,其中公募基金托管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12.65%。
  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成功托管以知识产权、融资租赁、消费金融等为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助力企业盘活存量资产,降低融资成本。同时,本公司持续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能力,上线托管手机APP端,优化客户移动化办公体验。
  资产管理
  本公司主要持牌资管机构2家,分别为上银理财及上银基金,两家子公司紧扣自身业务特点,融入集团发展战略,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稳步推进产品、渠道、投研等核心能力建设。
  上银理财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持续丰富产品形态,加强渠道建设,提升投研能力,推动产品规模持续增长。坚持稳健风格,健全产品体系。重点打造“美好”“鑫享利”低波系列产品,通过延展产品期限、加载夜市功能深化品牌内涵,报告期末前述低波系列产品规模较上年末增长492.34亿元,增幅196.14%;在夯实低波策略基础上,逐步追求策略分级,新推出“稳添利”“汇享利”“聚宝盈”三大稳中求进新产品系列,满足客户多元化投资需求。同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及母行客群特点推出“智惠盈”普惠、绿色等主题产品。深化渠道策略,提升拓展效能。聚焦客群需求、产品创设、策略调整等深化与母行渠道的协同机制,夯实母行营销渠道基石作用;加快外渠拓展,报告期内新增8家外部代销渠道,深耕重点渠道,外渠代销规模实现破冰。调整资产结构,提升获取能级。搭建资产配置框架,拓展资产配置范围,强化与母行的策略协同,完善全流程投资管理机制,形成与产品体系相匹配的多资产多策略投资能力,提升产品业绩表现的稳健性,报告期内“美好”系列产品业绩达标率100%。报告期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3,022.9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8.48亿元,增幅7.79%。
  上银基金聚焦公募核心主业,坚持以投资者利益为中心,持续精进投研核心能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精品基金公司。围绕客户资产配置需求,构建多层次、高质量的产品体系,报告期末公募产品总数56只,较上年末增长9.80%,固收产品线新增布局“慧系列”60天、90天短债产品,满足利率下行背景下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偏好;权益产品线前瞻布局国企红利混合基金,深挖红利资产;海外投资方面落地首批QDII专户产品。加强渠道服务能力建设,结合线上销售运营趋势,实现零售客户保有规模较上年末增长141.68%,零售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03.67%。着力打造一体化投研中心,不断丰富、细化各条线投资策略工具,构建并完善资金面分析预判框架,建立美债分析体系并迭代信用择券策略框架,形成红利增强、低估优质成长、底部反转、择时等四类绝对收益策略工具;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共同发布CFETS新动能债券指数。根据海通证券于2024年6月30日发布的《基金公司权益及固定收益类资产分类评分排行榜》,上银基金固收类及纯债类产品近7年绝对收益稳守行业第一,权益类产品近7年绝对收益排名行业前12%。报告期末,上银基金资产管理规模2,459.5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26.37亿元,增幅27.23%;公募管理规模2,236.6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43.17亿元,增幅32.08%,其中非货币公募管理规模1,607.0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66.71亿元,增幅40.93%。
  (三)零售业务
  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主动把握经营机构所在地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趋势和新需求,从养老金融、财富管理、消费金融等领域满足客户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需求,致力成为面向城市居民的财富管理和养老金融服务专家。
  坚持以客户经营为主线,聚焦养老、财富管理、信用卡、代发等重点客群,形成客户分层分类分群的标准化经营模式,实现以APP为主体、外呼为补充的长尾客群多渠道协同经营。报告期末,零售客户2,146.9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0.33%;管理零售客户综合资产(AUM)9,943.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5%,其中长尾客群AUM净增362.01亿元,同比多增83.66亿元。
  围绕营收增长,持续优化零售资产负债结构。个人存款方面,聚焦代发和养老等客群经营,拓展低成本负债,提升定价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大高成本存款管控。报告期末,人民币个人存款余额5,754.0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6.81亿元,增幅3.92%;人民币个人存款付息率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个人贷款方面,落实稳增长、促消费政策,加快在住房按揭、日常消费、汽车等领域资产投放,持续完善以数字风控和智能风控为核心的零售风控体系,有效管控风险客户贷款投放,报告期末,人民币个人贷款和垫款余额4,120.68亿元。
  零售业务关键指标(部分)
  
  项目2024年6月30日2023年12月31日 变化
  零售客户数(万户) 2,146.98 2,140.02 0.33%项目2024年6月30日2023年12月31日 变化本公司紧跟国家政策、紧贴市场多元需求,持续深耕养老客群,整合各类养老资源,不断丰富产品与服务内涵,践行为老服务社会责任,加快打造养老金融业务特色,扩大品牌认可度和影响力。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专属产品体系。依据老年客户所处生命周期阶段,聚焦客户对资金流动性、保值增值、财富传承等需求,积极布局适老产品,不断优化适老功能,推出养老金客户短期款定制产品、专属大额存单及新户专属存款产品等。同时,甄选全市场理财、保险、基金等优质机构适老产品,完善集财富管理、养老规划、医疗健康一站式的养老金融产品特色,打造以低波稳健为特色的“安心财富”养老财富管理服务品牌。构建多渠道高质量的客户服务体系。依托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对接和社会机构的服务对接,聚焦老年客户现实需求,积极延伸养老金融服务内涵,不断提升养老金融服务能级,不断整合更多服务资源,以“网点服务安心、科技助老贴心、生活服务开心、专属产品放心、为老服务暖心”的“五心”体验为目标,拓展内外部多元服务老年群体路径,持续完善养老金融体系,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全面、优质的综合养老服务。提升养老客户经营深度和广度。通过各渠道紧密协作,同时升级系统、优化流程,进一步提升获客效率;加快外拓获客创新升级,强化线上线下、场景到网点的渠道联动,拓宽获客渠道。报告期末,养老金客户158.81万户,保持上海地区养老金客户市场份额第一;养老金客户个人存款3,025.1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9.42亿元,增幅4.83%。养老金客户AUM4,753.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0.01亿元,增幅4.62%,占零售客户AUM的47.81%,较上年末提高0.26个百分点;养老金客户人均AUM29.93万元,较上年末增长4.44%。统筹考虑社会代际传递和客户全生命周期需求,将养老金融服务对象由老年客群拓展至中青年备老人群,创新服务、产品和流程,构建培育-入金-养老输送的分层经营策略,持续助力第三支柱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报告期末,个人养老金客户规模持续扩大,较上年末增长24.55%。财富管理本公司秉承“我想给你更好的”金融为民服务宗旨,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致力于成为城市居民身边的财富管理专家。积极顺应行业发展新趋势,把握新业态与新需求,纵深推进财富管理业务发展转型。项目2024年6月30日2023年12月31日 变化月日均AUM800万元及以上客户数(户) 5,789 5,409 7.03%聚焦客户批量化、集约化营销,持续促活财富配置客户。强化客户驱动的线上经营,优化全旅程陪伴式投资体验,完善手机银行线上渠道功能,推出“理财夜市”“精灵系列”等惠民利民服务专区,开拓全天候交易渠道,灵活满足客户差异化、便捷化配置需求,报告期内理财线上交易客户同比增长9.54%。强化客户生命周期的主动经营,整合优质活动资源,推出“财富花开”系列拓新、促活、挽留三大特色活动,推动客户资产持续提升;强化企业微信、智能营销平台等数字化工具赋能,标准化、批量化触达客户,提升经营的广度与深度。报告期内,新拓财富配置客户8.32万户,同比增长20.75%,线上配置财富产品规模同比增长40.12%。报告期末,月日均综合资产(AUM)30万元及以上客户86.27万户,较上年末增长4.53%,前述客户月日均AUM8,354.9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67%。聚焦重点中收领域,加速推动传统业务转型。夯实理财资产配置基石,坚持低波稳健配置策略,持续引入覆盖全市场的优质拳头产品,推出第二季“财富理想节”品牌活动,通过上新优质产品、特色活动等开拓理财新户,提升配置规模,报告期内新拓理财客户同比增长23.33%,报告期末代销理财产品规模较上年末增长7.23%。夯实保险业务价值贡献,聚焦高价值期缴保险产品结构优化,丰富有竞争力的产品货架,线上线下开展“安心护航”系列多主题的客户沙龙活动,搭建有效沟通场景,激发潜力客户多元保障需求,推动保险代销中间业务收入企稳回升。聚焦财富管理普惠化实践,推动价值贡献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立足客户核心需求,积极践行“金融为民”,与优质合作伙伴协同,推出“上银致远”家庭服务信托创新财富管理工具,为更多普惠客户家庭提供定制化事务管理和金融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已服务420余户客户家庭。消费金融本公司围绕消费复苏与提振,立足零售信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住房金融和汽车金融等,加快调优信贷业务结构,持续完善以数字风控和智能风控为核心的零售风控体系,有效平衡规模、收益和质量。稳健发展住房按揭业务,立足本公司经营所在地区位优势,深耕上海、北京、深圳等优质区域,积极把握存量房市场交易带动下信贷需求释放,不断提升按揭服务水平。报告期内,住房按揭贷款投放139.65亿元,其中二手房投放占比39.12%,同比提高4.88个百分点。报告期末,住房按揭贷款余额1,581.18亿元,其中上海地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724.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37亿元,增幅1.74%,市场份额较上年末提高0.12个百分点,排名上升1位。围绕促消费提升服务质效,巩固与头部经销商及新势力汽车厂商的合作,升级汽车分期产品服务,打造直客式汽车“优惠利率、申请便捷、多元支付、灵活还款、推荐有礼”5大特色,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和上海市政府扩大汽车消费的政策导向,稳步提升零售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持续推出新能源汽车分期让利,公共交通出行、新能源充电消费优惠活动,引导客户绿色低碳出行,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报告期末,新能源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28.5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76%。积极布局二手车贷业务,促进二手车流通交易,推动汽车流通消费创新发展,报告期内二手车贷款投放金额16.86亿元,同比增长58.46%;报告期末,二手车贷款余额31.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2.78%。优化自营消费贷产品“信义贷”,加强在重点消费场景的应用与支持,提升服务质效和客户体验,报告期内服务1.69万客户,授信额度34.71亿元。信用卡报告期内,本公司聚焦区域深耕、价值获客和消费活力,持续推进客户和资产结构组合调整,加强全流程风险穿透管理,推动信用卡业务持续高质量发展。报告期末,信用卡累计发卡1,530.79万张,较上年末增长2.37%;信用卡贷款余额344.11亿元;信用卡贷款不良率2.14%。推动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报告期内,推出久事智慧体育联名信用卡,为客户提供场馆预订、赛事观看、体育购物等系列服务,提升体育娱乐与消费金融融合度;发行运通祥运金卡,为客户提供境外活动便利和权益优惠等;发行标准金普卡(美好版),为本公司养老、代发、理财等客户提供专属礼遇。深化用卡促动与消费惠民。顺应消费新趋势,开展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的系列促消费活动。拓展淘宝、天猫、抖音等移动支付平台新场景,结合节假日、电商大促等消费热点开展优惠立减,上半年惠及客户超165万人次;加大跨境消费支付投入力度,新增携程境外平台订单立减、境外返现活动,境外交易额同比提升31.23%。围绕“周三美饮”“周五美好生活”两大主题持续开展都市生活圈特惠活动,覆盖合作商户门店11万余家、触达客户近51万户。报告期内实现信用卡交易额567.34亿元。
  (四)网络金融
  本公司持续践行惠企利民服务理念,持续夯实在线业务中台能力和移动支付服务能力,提升线上服务丰富性、便捷性、合规性和安全性。
  聚焦中小客户融资难问题,持续迭代“上行普惠”非接触金融服务流程,优化客户体验,拓展线上供应链业务应用场景,基于大数据分析提升线上风控能力,助力中小客户全在线便捷融资。拓展“信义签”在线签约与存证中台服务外延,推出H5签章工作台,支持向外灵活输出在线签约服务。报告期末,“上行普惠”非接触金融服务累计服务中小微企业4.4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9.50%。
  “信义签”累计服务客户数33.87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4.65%。
  持续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为各类客群提供多样化的支付服务。提升旅行通卡(TourCard)境外人士境内移动支付服务能力,联合中国银联通过微信支付、国际机场、重点商圈、经营网点等线上线下渠道推广,优化用户身份核验手段、丰富充值方式、拓展支付覆盖场景,切实提升外籍来华人员移动支付友好度与便利度,报告期内新增发卡1.92万张,消费10.54万笔,金额1,132.16万元。
  丰富数字人民币服务功能,支持投资人在2024年上海市政府一般债券(一期)一级申购和二级买入场景使用数字人民币钱包支付,是数字人民币在柜台债业务上的首次应用。
  (五)金融科技
  本公司聚焦新一轮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以价值创造为导向,持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强化科技基础能力建设,赋能业务高质量发展。
  赋能公司业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加速以“金融+科技+生态”为核心理念的大客户一体化综合服务系统“数智司库”建设,建立起跨账户、跨单位、跨层级、跨区域的“资金池”,实现灵活多样的资金归集和资金下拨,运用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技术,打通核心企业与异构供应链平台之间的连接通道,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规范化与线上化,持续助力大型客户提升资金运营管理能力;整合企业全渠道、全维度、全场景资金数据,优化智能化数据模型,打造数智化驾驶舱,帮助大型客户提升基于数据的决策能力。
  赋能普惠业务,积极履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责任,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升级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服务平台,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重塑决策、服务、运营、风控等普惠业务流程,构建智能化决策体系,有效提升普惠业务数智化水平;提炼结构化、标准化产品建模公共组件,形成模块化、组件式产品工厂创新模式,基于产品工厂灵活高效的定制能力,快速完成对公e宅即贷业务流程线上化重塑,实现“对私/对公”宅即贷、“宅即贷/信优贷”的有机融合,持续丰富“小微快贷”产品体系,为小微企业提供特色化、差异化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主或个体工商户可通过微信小程序申请抵押快贷,最快2个工作日完成全流程业务办理,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级。
  赋能零售业务,提升零售信贷、财富管理、储蓄国债等领域金融服务水平。再造住房按揭贷款审批流程,实现上海地区住房按揭贷款集中审批,助推零售业务增长;对接市场“头部”和“肩部”互联网平台,联合推出多款互联网金融服务产品;加快汽车消费贷产品对接,不断丰富金融服务生态。优化财富管理产品中心,引入多家外部评价数据,提高财富产品画像精细度,运用关联图谱技术,构建基于数据关联关系的产品评价模型,提升数智化产品管理水平。升级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服务功能,开通快速赎回服务,增强产品流动性,推出“天天灵”零钱包,客户可即时赎回资金,满足客户快速消费服务需求。升级储蓄国债销售平台,重塑业务处理流程,实现凭证式国债、储蓄式国债一体化销售管理。
  赋能客户服务,升级个人手机银行、企业电子渠道、网点服务体系等客户服务渠道。优化个人手机银行,推出“简单、安全、好用”的大字版手机银行,采用精简的大卡片设计布局,让老年用户看得清、用得好,切实助力“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升级企业电子渠道,上线自助购汇、远期外汇期权等业务功能,丰富企业电子渠道产品货架,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打造线上线下协同的网点服务体系,实现云网点与远程人工服务渠道协同融合,为到店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升级智能机具、柜面、云网点等渠道的支付功能,为外籍来华人员及老年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服务。
  深化数字化转型,启动新一轮数字化转型战略,积极打造数据运营体系,提升数据资产应用价值。探索建立数字化运营新模式,深化业数融合,形成数据BP(业数工坊)工作机制,运用数字化经营手段,构建精准的客户画像和营销模型。优化掌上行指挥系统,落地40多项关键经营指标的深度分析和溯源,关键绩效指标自动化程度明显提升。强化内外部数据资产管理能力,持续推进数据平台升级,深入开展数据资产源头溯源和盘点,提升内部数据管理能力;与上海数据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数据要素联合创新实验室,构建联合数据应用生态,提升外部数据应用能力。
  夯实科技基础,持续深化云原生平台研发与应用,推进“智芯工程”“慧信工程”建设,加速基于云原生平台的新一代信用卡核心系统及账务核心处理系统研发,启动基于数据驱动的全面风险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智芯工程”“慧信工程”配套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打造新一代科技架构体系。
  推进上海康桥同城灾备中心机房建设,完善同城双活数据中心服务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基础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
  (六)渠道建设
  线上渠道
  个人电子渠道方面,围绕“精·智”品牌理念,着力提升客户满意度。持续升级手机银行老年客户专版,打造“大家都在买”“最近使用”“一键帮”等服务专栏,帮助老年客户跨越数字鸿沟;依托数字人技术推出反诈课堂系列视频,促进客户安全意识提升。开展元宇宙银行社交化和游戏化活动,支持好友互动、发送弹幕、观看直播等服务,打造元宇宙特色用户成长体系,吸引客户在元宇宙空间内漫游、互动和交易,累计服务客户14.40万人次;财富管理能力升级,打造个性化专属财富频道,推出理财榜单、夜市理财等特色服务。报告期末,个人手机银行和“美好生活”APP月活客户数297.95万户,产品销售占比93.41%。
  企业电子渠道方面,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提升线上服务能力。深入洞察客户需求,围绕企业支付结算、财务管理等核心经营场景,着力提升企业网银基础服务便捷性;围绕企业移动办公需求,丰富企业手机银行在线融资、国际业务等金融产品。报告期末,企业手机银行月活客户数2.97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83%。打造“数智化+人性化”的对公在线服务体系,探索利用大模型提升精准问答能力,建立前中后台协同的对公专家服务团队。报告期末,对公客户线上咨询实时解决率提升至97.78%,较上年末增长8.59个百分点。
  网点经营
  不断优化机构布局。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主动对接上海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结合服务实体经济,聚焦人口导入、产业聚集的新兴区域,持续优化分支机构布局,提升品牌影响力和金融延伸服务能力。报告期内,本公司在长三角地区新设5家分支机构,其中在上海浦东新区新设3家分支机构,在宁波地区新设1家分支机构,在杭州地区设立杭州滨江科技小微综合支行。
  1、分支机构不含子公司,上述分支机构包含7家小微持牌专营机构(杨思路支行、通济路支行、江桥支行、桂林路支行、温州瑞安小微综合支行、绍兴上虞小微综合支行,杭州滨江科技小微综合支行);2、含劳务派遣人员。
  客服中心
  提升远程服务体验。迭代智能服务体系,智能语音1.0优化29套客群逻辑,文本客服3.0构建对公在线服务模式;深耕乐龄服务品牌,部署适老专属智能场景一呼即达所需服务,推出陪伴式定制服务;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统一全渠道知识部署,提升服务体验一致性。报告期内,全渠道智能与人工服务总量约700万通(次),其中智能自助服务占比近84%;整体客户体验综合指数97.20%,同比提高0.34个百分点。加速远程经营进程,聚焦长尾客户经营转型,布设多渠道协同策略库、引入AI真人语音场景播报,构建“人工+AI+客户”人机协同的获客活客一体化经营模式,带动长尾客群AUM净增362.01亿元,同比多增83.66亿元。
  (七)组织架构图(八)主要控股参股公司
  上海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于2013年6月开业,是本公司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等值约63.05亿港元,为集团内首家境外机构。利用其身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域及资源优势,上银香港积极发挥集团整体合力,为境内“走出去”和香港本地企业提供优质跨境综合金融服务。报告期末,上银香港单体总资产为317.47亿港元,净资产为70.40亿港元,存款余额182.10亿港元,贷款余额209.12亿港元。报告期内,上银香港单体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9亿港元,其中净利息收入1.87亿港元;净利润1.24亿港元。
  上银国际有限公司于2015年1月开业,是上海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设立的全资子公司。2024年3月22日,上银香港对上银国际增资3.22亿港元,增资完成后上银国际注册资本13.22亿港元。上银国际目前已获准开展第1类(证券交易)、第4类(就证券提供意见)、第6类(就机构融资提供意见)和第9类(提供资产管理)核心投行牌照业务。作为集团境外投行平台,上银国际重点支持本集团客户的跨境投融资业务。报告期末,上银国际总资产为29.50亿港元,净资产为-2.29亿港元。报告期内,上银国际主营业务收入-1.07亿港元,净亏损6.86亿港元。
  2、上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上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注册资本3亿元,为本公司全资子公司。上银基金经营范围包括基金募集、基金销售、资产管理、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和中国证监会许可的其他业务。在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的引领下,上银基金加大产品和业务创新力度,持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潜心锤炼投研内功,努力为持有人创造长期价值回报,促进零售服务提质增效,提升客户投资体验,多措并举推动业务规模及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报告期末,上银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为净利润0.89亿元。
  3、上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上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22年3月,注册资本30亿元,为本公司全资子公司。上银理财经营范围包括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及合格投资者发行理财产品、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理财顾问和咨询服务以及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面对投资者低风险、稳健收益诉求,上银理财顺势而为,坚持客户导向,以打造“都市居民身边的智能型理财专家”为目标,构建以“稳”为特色的产品体系,通过多资产、多策略运用为客户提供更佳的投资体验。报告期末,上银理财产品管理规模为3,022.97亿元,总资产为43.15亿元,净资产为41.85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02亿元,净利润0.83亿元。
  4、上海闵行上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闵行上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注册资本2.5亿元,坚持稳健经营,立足服务实体经济,积极践行普惠金融。报告期末,上海闵行上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为33.41亿元,净资产为4.08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1,220.47万元。
  5、浙江衢州衢江上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衢州衢江上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注册资本1亿元,坚守“支农支小”,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助力乡村振兴。报告期末,浙江衢州衢江上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为5.21亿元,净资产为0.98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345.67万元。
  6、江苏江宁上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江宁上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本2亿元,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围绕涉农和小微,提升普惠金融业务。报告期末,江苏江宁上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为3.08亿元,净资产为2.35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9.58万元。
  7、崇州上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崇州上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本1.3亿元,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立足“支农支小”,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期末,崇州上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为5.95亿元,净资产为1.63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1,171.87万元。
  8、上海尚诚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8月,本公司与携程旅游网络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等公司联合出资成立上海尚诚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报告期末,尚诚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为16.24亿元,本公司持股比例42.74%,为其第一大股东。尚诚消费金融坚持合规稳健发展,深耕商旅消费场景,立足普惠金融初心,持续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报告期内,尚诚消费金融持续加强股东战略支撑,有效把握商旅特色消费场景复苏契机,加快业务多元化发展布局,提升精细化风险管理水平,夯实金融科技核心能力建设,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各项工作,持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报告期末,尚诚消费金融总资产为187.90亿元,净资产为23.56亿元,贷款余额为186.85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1.00亿元。
  9、持有其他上市及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情况
  2、尾差为四舍五入原因造成。
  (九)子公司管理情况
  本公司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并表管理与监管指引》等法律法规,依法合规行使股东权利,持续完善对子公司的管理。报告期内,本公司进一步完善子公司管理机制,对子公司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进行全面持续的管控,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子公司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集团协同效应。
  (十)理财业务、资产证券化、托管、信托、财富管理等业务的开展和损益情况详见本章“四、业务综述”。
  (十一)推出创新业务品种情况
  六、各类风险和风险管理情况
  (一)全面风险管理
  本公司已建立明确、清晰、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类别涵盖经营中面临的信用、市场、流动性、操作、法律、合规、声誉、战略、洗钱、信息科技、国别等主要风险。建立了涵盖风险识别、评估、计量、监测、报告、缓释和控制在内的各类风险管控流程以及风险责任追究与处罚机制。持续完善集团一体化风险管控机制,强化客户经营,做实各级风险管理职责。
  本公司始终秉承“稳健审慎”的风险偏好,持续强化信用风险管理,聚焦不良生成进行管控,加强事前、事中管理,从注重结果指标和化解指标转变为更关注不良生成的过程管理指标;聚焦重要授信客户,强化尽调、审批、贷后分析模板应用,提升风险管理效能;严格落实金融资产分类新规、资本新规等政策要求,传导资本约束理念;强化合规检查专业化和制度建设标准化,提升合规检查的震慑力,夯实管理基础;全力推动风险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基于数据驱动的全面、精准的风险管理体系。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没有履行其对商业银行的义务或承诺,使商业银行可能蒙受损失的风险。本公司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为信贷业务、债权类投资业务等。
  信用风险是本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经营环境,本公司加大信用风险的管控,继续以“做实风险管理、强化客户经营、提高授信效率”为目标,推进基于授信全流程管理的重要授信客户经营,运用数字化手段,通过采集外部数据,形成标准化模板,聚焦并研究和分析问题,深化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授信审批体制改革,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强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持续开展大额风险暴露计量、监测、管理等工作,严防集中度风险。同时,严格落实预期信用损失管理办法,优化预期信用损失前瞻模型,提升风险管理的前瞻性。
  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客户风险管控。坚持落实房地产集中度管理,在严格管控房地产风险的同时注重业务结构调整,加强房地产业务封闭管理、针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制定差异化管理举措,提升精细化风险管理能力。贯彻落实防范化解融资平台等地方债务风险的政策要求,发挥金融支持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作用,有力有序有效化解风险。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根据业务分类确定差异化管理策略,细化明确具体风险管理要求,将审慎经营理念贯穿业务流程。
  本公司严格落实《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令2023年第4号)要求,持续开展新规定量影响测算分析,确定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方案,加强数据搜集管理,建设信用风险资本计量系统功能,夯实管理基础,提升资本节约意识。
  本公司严格落实《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银保监会2018年1号令)要求,不断完善客户授信管理,强化大额授信风险管控,定期监测大额风险暴露指标情况。报告期内,本公司各项大额风险暴露监管指标持续满足监管要求。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及其他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集团的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于参与市场运作的各项资产负债业务及产品的利率和汇率风险。
  报告期内,本公司秉持稳健的市场风险偏好,设置市场风险限额,紧盯国内外经济走势、政策变化、金融市场走势,增强压力测试,应对极端市场波动风险,总体市场风险控制在管理目标之内。
  同时,本公司按日监控业务部门限额执行情况并汇报高级管理层,有效控制业务开展在规定限额之内;并对照资本新规要求,推进FRTB新标准法市场风险系统建设,提升市场风险资本计量水平。
  1、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期限错配等要素发生不利变动导致金融工具和头寸整体收益和市值遭受损失的风险。
  (1)交易账簿
  本集团对于交易账簿利率风险管理覆盖相关业务条线、产品类型和交易策略,在整体交易账簿止损限额和VaR限额下,对利率风险产品设置头寸、利率敏感度、止损、VaR等限额,并每日进行风险监控。
  报告期内,受经济增速放缓、货币政策较为稳健、资金面持续宽裕等因素综合影响,收益率曲线总体呈下行走势,本集团交易账簿投资范围以人民币利率债券和同业存单为主,总体采取较为谨慎的交易策略和审慎的风险控制措施,久期可控,确保了交易账簿各项利率风险指标均控制在限额范围之内。
  (2)银行账簿
  本集团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采用重定价缺口、利息净收入敏感度、机构净值敏感度等指标,通过情景模拟、压力测试等分析方法来识别和计量。在整体重定价缺口、利息净收入敏感度、机构净值敏感度整体限额下,对各主要业务条线设置分解限额,保证整体限额的落地执行。报告期内,银行账簿利率风险限额指标持续保持在管理目标以内。
  本集团采用敏感性分析衡量利率变化对本集团利息净收入及权益的可能影响。下表列示了本集团利息净收入及权益在其他变量固定的情况下对于可能发生的合理利率变动的敏感性。
  2、汇率风险
  本集团的汇率风险主要包括外汇债券投资、外汇存拆放业务、外汇即期、外汇衍生品等业务所产生的货币风险以及存贷款货币错配所产生的货币风险。本集团业务经营以人民币为主,外汇敞口占总资产比重不高,管理层按照市场风险限额密切监控外汇风险敞口以进行汇率风险管理。
  (1)交易账簿
  本集团对交易账簿汇率风险管理覆盖自营、代客的全部业务,设置包括敞口限额、敏感性限额、止损限额等,每日监控其执行情况。报告期内,交易账簿汇率业务的各项指标持续保持在限额范围之内。
  (2)银行账簿
  本集团银行账簿汇率风险管理设置累计外汇敞口限额指标,采用敞口分析、情景模拟、压力测试等分析方法,通过定期监测,严格控制整体外汇风险在风险可承受范围内。报告期内,银行账簿汇率风险持续保持在管理目标之内。
  本集团采用敏感性分析衡量汇率变化对本集团净利润及权益的可能影响。下表列示了当其他项目不变时,本集团各种外币对人民币汇率的合理可能变动对净利润及权益的影响。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满足客户提取到期负债及新增贷款、合理融资等需求,或者无法以正常的成本来满足这些需求的风险。引起流动性风险的事件或因素包括:存款客户支取存款、贷款客户提款、债务人延期支付、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资产变现困难、经营损失、衍生品交易风险和附属机构相关风险等。
  报告期内,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强化逆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等工具,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市场流动性总体保持平稳。本集团坚持稳健的流动性管理策略,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根据监管要求、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业务发展情况等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在确保流动性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平衡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密切关注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加强前瞻性预测分析及限额管理,确保流动性风险被及时有效识别、计量、监控和报告;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择机发行中长期债券,优化流动性监测指标;保持适度备付水平,畅通市场融资渠道,确保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充裕,整体流动性状况保持平稳。
  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有效防控流动性风险。
  报告期末,各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均满足监管要求,压力测试结果达标。其中,本集团流动性覆盖率为149.27%、净稳定资金比例为111.62%,继续高于监管要求,流动性比例为92.80%,较上年末提高8.88个百分点;本公司流动性匹配率129.04%,较上年末提高1.14个百分点。
  (五)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存在问题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操作风险管理目标是有效防范操作风险,降低损失,提升对内外部事件冲击的应对能力,为业务稳健运营提供保障。
  报告期内,本公司按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监管新规要求,进一步明确操作风险治理、管理责任和基本要求,以操作风险偏好为导向,建设操作风险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建设良好的操作风险文化。细化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等流程方法,规范操作风险报告机制,加强操作风险与内控管理、合规管理的协同管理。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要求,规范操作风险新标准资本计量要求,开展操作风险历史损失数据识别、收集和清洗,建设操作风险资本计量系统功能,实现操作风险新标准法资本计量管理落地。聚焦运营操作风险重点领域,推动存款利率执行、服务收费、查冻扣、实物要素等专项治理工作。对业务连续性专项应急预案进行全面评估,更新应急预案模板,修订业务专项应急预案,完成金融业重要信息系统同城灾备切换演练。
  (六)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经营活动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外部法律事件导致风险敞口的可能性,包括但不限于下列风险:商业银行签订的合同因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可能被依法撤销或者确认无效;商业银行因违约、侵权或者其他事由被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依法可能承担赔偿责任;商业银行因业务活动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依法可能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
  报告期内,本公司全面深化法治国企建设,提升依法治企效能,将总法律顾问设置、依法治企要求纳入公司章程,将法治建设具体工作纳入三年战略规划。完善重大事项管理机制,持续优化重要规章制度、重要合同、重要决策的法律合规审核机制,将法律合规审查作为重大决策事项必经前置程序,确保法律风险防范全覆盖。强化民诉案件处置化解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典型案例分析研判,反哺经营管理优化。厚植企业法治文化,加强法治文化品牌和宣传阵地建设,多层次推进普法宣传工作,增强法治宣传教育渗透力。
  (七)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本公司践行“稳健合规、提升价值”的风险理念,持续优化管理架构,着力提升合规风险管理专业性、有效性,为依法合规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落实外规内化,完善规章制度体系,从源头夯实合规管理基础。健全检查工作体系,针对性制定检查计划,明确工作流程规范,优化检查方案和方法,进一步提升发现问题能力。深入推进问题研判与整改,全面梳理关键领域问题,明确具体管理举措和要求,强化合规管理质效。严格落实责任追究,通过严肃问责强化员工行为管理。坚持问题和管理导向,增补考核内容,优化评价指标,加大内控合规考核力度。强化合规文化建设,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厚植法治合规文化底蕴。
  (八)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行为、从业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等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其品牌价值,不利其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本公司认真贯彻落实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遵循前瞻性、匹配性、全覆盖和有效性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全员有责”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推进声誉风险的全流程管理和常态化建设,将声誉风险管理意识渗透至经营管理各环节,持续推进声誉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提升声誉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维护本公司声誉和社会形象。
  报告期内,本公司一是加强声誉风险关口前移,开展风险排查,及早化解风险隐患;二是加强舆情监测,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妥善应对负面舆情;三是强化信息沟通与联动处置,结合金融知识普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工作协同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四是加强与主流媒体沟通,建设健康向上、良性互动的媒体关系;五是加强正面宣传,组织推进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报告期内,本公司声誉风险形势整体平稳。
  (九)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整体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
  本公司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战略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战略管理机制。将战略规划目标与经营计划、资产负债管理、资源配置相结合,形成战略管理闭环;建立目标制定、举措制定、执行评估、反馈改进的工作流程,有效开展战略传导与推进;依托总行战略推进工作机制,以战略重点项目、攻坚克难项目为抓手,强化战略重点难点问题的推进落地。开展战略执行动态跟踪和定期评估。定期监测总分子战略指标的完成度,对标同业、市场水平,总结成效、分析问题,做好动态纠偏,改进各条线、分行战略实施举措,评估情况及时向董事会及高管层报告。开展战略研究,及时关注政策市场,定期监测经济金融运行和监管政策动向等,预判战略执行的潜在风险,确保战略运行与外部环境吻合。
  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应对经营环境的挑战,扎实推进三年发展规划(2024-2026年)开局,资产规模稳步提高,盈利能力保持稳定。围绕“五篇大文章”重点领域,加快优化业务结构,培育业务特色。聚焦客户经营、数字化转型、组织力建设等战略重点,持续提升战略管理能力。
  (十)洗钱风险
  洗钱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来源和性质的洗钱活动的风险,以及可能导致的客户和业务流失、财务损失、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合规风险。
  本公司持续健全与发展战略、风险偏好、经营规模及结构相适应的反洗钱管理体系,已形成组织健全、结构完整、职责明确的管理架构,建立了层次清晰、相互协调、有效配合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科学、清晰、可行的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严格履行反洗钱法定义务。
  报告期内,本公司洗钱风险形势总体保持平稳,未发生业内洗钱案件。加强制度标准化建设,完成客户尽职调查、反洗钱模型管理、大额和可疑交易监测方面的制度修订和补充。有序推进全行第二轮机构洗钱风险自评估工作,明确评估工作计划,优化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强化可疑线索报告及回溯性审查,对重点可疑开展专题排摸,通过知识图谱技术提升可疑交易情报价值。加快系统建设,优化反洗钱系统名单分类、反洗钱模型及业务系统风控功能,促进反洗钱工作提质增效。加强反洗钱合规文化建设,开展客户尽职调查等专题培训,积极践行社会宣传义务,提升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
  (十一)信息科技风险
  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本公司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结合战略目标及监管要求,持续优化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监测管理体系。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报告,重点聚焦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科技外包管理等,通过识别风险问题推进整改优化;完善风险监测体系,结合新形势风险热点,重点覆盖系统运行质量、开发质量、外包质量,修订风险监测指标设置,针对网络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设置专项指标,提升监测针对性和敏感度;优化风险事件处置管理,强化事件归因分析,举一反三制定改进措施,优化管理流程和工作机制。开展对重要外包厂商和非驻场集中外包的全面风险评估检查,优化行内开发资源配置,提升自主研发管理能力。
  报告期间,本公司信息系统生产运行总体平稳有序,信息安全事态平稳,重要信息系统运行情况正常,未发生重大故障。顺利完成重要时期的生产安全及网络安全保障工作。本公司严抓安全生产,持续建设重点领域“一、五、十”(一分钟发现、五分钟定位、十分钟处置)监控全景视图以及移动运维能力,积极组织推进新同城灾备中心机房建设工作。强化全行金融科技工作统筹管理,全力以赴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强化重点项目群前期资源保障、项目过程跟踪评估,确保重大工程及重点项目有序高效推进。持续进行7×24小时常态化安全运营,积极应对各种突发风险,开展网络安全风险排查,持续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夯实网络安全技术管控。持续提升信息科技管理数字化水平,实现管理过程自动化、数据化,降低操作风险,切实保障生产运行的安全稳定和信息系统风险管控。
  (十二)国别风险
  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银行债务,或使商业银行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损失,或使银行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国别风险可能由一国或地区经济状况恶化、政治和社会动荡、资产被国有化或被征用、政府拒付对外债务、外汇管制或货币贬值等情况引发。
  本公司将国别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根据外部主权评级、经济情况、对外贸易活跃程度等因素,进行国别风险评级,制定国别风险限额,定期统计国别风险暴露,并按监管要求计提国别风险准备金。
  报告期内,本公司整体国别风险管理情况良好,业务发展遵循国别风险管理政策和限额要求,国别风险总体水平较低,国别风险暴露主要集中在低风险及较低风险国家或地区,风险暴露国家或地区评级保持平稳。
  

转至上海银行(601229)行情首页

中财网免费提供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理财等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仅供用户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