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建筑(601668)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06-30 | 信息来源 | 2024年中期报告 | 经营情况 |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ᅠ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及行业情况说明 (一) 主要业务和经营模式 中国建筑是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 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投资建设集团之一,在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勘察第14位设计等领域居行业领先地位。中国建筑位居 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14位、《财 (二) 行业情况说明 2024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新动能加快成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4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6,836亿元,同步增长5.0%。其中建筑业增加值37,771亿元,同比增长4.8%。建筑业、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稳定经济大盘具有重要意义。 房建增量和存量市场蕴含发展空间。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积极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增强超大城市的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完善大中城市的宜居宜业功能。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高端制造项目加快投资建设。二是城镇化率持续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22年提高0.94个百分点,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我国城镇化率提升,对公共服务设施、住房等方面形成投资建设增量需求。三是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2023年以来,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强调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为存量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房建市场上下游产业发展。 基建投资保持平稳增长。一是政府发挥投资撬动作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水利、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资较快增长。二是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政府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在落实区域重大战略方面推出一批新举措,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三是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各地区积极推进增发国债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构建房地产新的发展模式。一是调控政策迎来新变化。2024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5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发布三条消息,提出取消全国层面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政策。6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继续研究储备新的去库存、稳市场政策措施。此后,多地取消限购、优化限贷政策,降低首套房认定标准、首付比例、商贷利率等,推动购房需求释放。二是房地产市场仍处在调整期。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仍处在调整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2,529亿元,同比下降10.1%。 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7,91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0%;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7,133亿元,同比下降25.0%。三是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好房子”成为未来行业发展共识,产品力提升也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要求。 勘察设计行业加快转型。一是“双碳”目标、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积极因素,为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注入强大推动力,城市规划、机场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文化场馆等勘察设计的细分领域迎来新的市场机遇。二是BIM(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建造技术快速推进,以及工程总承包模式持续推广,进一步赋能行业转型和创新发展。 2024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呈现缓慢复苏迹象,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加剧,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依然显著。在此背景下,国际工程行业正经历着加速变革与整合。 境外业务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合作范围不断巩固扩大、互联互通稳步推进,以医疗设施、保障房、文化场馆、体育设施等为代表的“小而美”惠民生工程、区域标志性工程持续推进,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二是“中国建造”走出去的步伐正不断加快。“中国建造”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参与建设的高速公路、高铁、港口、桥梁、电站、体育场等基础设施遍布世界各地。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智能化建造解决方案也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对国际投资建设企业提出更高要求。 二、ᅠ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勘察设计行业加快转型。一是“双碳”目标、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积极因素,为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注入强大推动力,城市规划、机场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文化场馆等勘察设计的细分领域迎来新的市场机遇。二是BIM(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建造技术快速推进,以及工程总承包模式持续推广,进一步赋能行业转型和创新发展。 2024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呈现缓慢复苏迹象,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加剧,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依然显著。在此背景下,国际工程行业正经历着加速变革与整合。境外业务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合作范围不断巩固扩大、互联互通稳步推进,以医疗设施、保障房、文化场馆、体育设施等为代表的“小而美”惠民生工程、区域标志性工程持续推进,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二是“中国建造”走出去的步伐正不断加快。“中国建造”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参与建设的高速公路、高铁、港口、桥梁、电站、体育场等基础设施遍布世界各地。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智能化建造解决方案也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对国际投资建设企业提出更高要求。二、ᅠ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主要包括如下: (一) 市场化的运营机制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中国建筑始终坚守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尊重、恪守、适应并利用市场规律,逐步提高对市场规律的驾驭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建筑创造性地挖掘并不断满足顾客现实和潜在的需求,通过高品质的产品和超值服务,不断赢得和创造顾客。始终贯彻绩效理念,通过清晰界定目标、科学设计流程、强化高效运营,以追求卓越绩效。公司始终追求有盈利支撑的规模增长,在高效运用和运营资源、大力倡导规模经济的同时,提高资产周转效率,获取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资产收益,并通过稳定增长持续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二) 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公司秉承国际化经营理念,全面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大力实施以“一个方位、六个目标、五个路径”为内涵的海外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推动海外业务量质齐升。公司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致力于成为一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高效运营的跨国公司。公司持续开创海外发展的新局面,打造结构合理的海外市场体系,巩固优势市场,深耕重点市场,坚守潜力市场,审慎拓展新市场。公司坚持推行本土化运营,积极对接所在国发展需求,深度参与所在国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同台竞争,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提升公司的整体经营管理实力。 (三) 相关多元和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 始终生产或提供能够持续创造客户、服务客户、满意客户的产品或服务,是中国建筑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方面,中国建筑基于已经拥有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走出一条多元化道路。 公司在继续保持勘察设计、房屋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在基础设施投资建造业务等领域进行横向拓展。 中国建筑致力于投资、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在公司所从事的业务领域努力构建起独一无二的市场地位,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四) 高品质、低成本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为社会大众提供高品质和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始终是中国建筑的追求方向。高品质源于公司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组织方式优势;低成本源于公司的一体化运作模式、集约效应和速度经济。身处完全竞争的行业领域,作为国有企业的优秀代表,中国建筑始终将“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公司生产经营与事业发展的基本导向,着力实施“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市场策略,持续开展“差异化”市场经营与竞争。公司内部不同子企业之间通过贯彻“差异化”策略,分别聚焦不同的细分市场,或专注于相应专业(专业化),或专注于相应区域(区域化),形成各自的“拳头产品、特色服务”,减少内部无序竞争,强化对外整体竞争优势。 (五) 授权和集中有度的管控模式 尊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在由多法人载体形成的集团公司基础上,探索和形成富有竞争力的集团管控模式。公司总部定位为战略管控型总部,履行“引领、服务、监督”职能,公司作为股东与下属各子企业间作为独立法人主体,财产相互独立,公司对二级子企业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统一。二级子企业根据公司授权经营,根据承担责任的大小享有相应权限。对于劳动密集型、成熟度较高的业务,通过加大授权,扩大市场接触面,以加快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服务质量。对于资本密集型、成熟度较低的业务,通过集中资源冲击目标细分市场,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基础上,积极谋求在目标市场上的快速突破。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不同的市场竞争策略,并适配相应的管控模式。 (六) 结果导向和责任承担的管理体系 公司各项管理行为始终致力于公司使命、愿景和目标的实现。公司坚持以促使工作更加富有效率、员工更加富有成就感、企业更加富有未来作为管理的根本目的,通过各职能领域管理行为的有机融合,形成富有生命力、科学合理、简洁高效的系统,避免出现自行其是、互相推诿现象,实现责任权利的统一。 公司坚信管理者是因其承担的责任而定义的。为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致力于实现管理的标准化、技术的标准化和工作的标准化,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实施“底线管理”,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七)“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公司秉承“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发展战略,拥有一大批忠于企业、忠于事业、坚信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懂技术、会管理、擅营销的人才团队。公司始终遵循“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关注个体”的基本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培训和绩效考核的全员覆盖,建立与个人价值创造和能力相结合、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薪酬激励机制,实施多元化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强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保障人才的发展空间,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八)“ 产融结合”战略助推企业发展 公司聚焦建筑地产行业特点,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坚持合规经营、规范运作,把金融资源集聚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产业链稳固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为公司主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依托中建财务公司和中建资本等内部专业金融平台,通过开展境内外资金集中、贷款集中、结构化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资产证券化、供应链融资、融资租赁、保险集中等业务,为公司主业和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既满足实际需要、又有效补充社会金融短板的金融服务,在协同公司主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盘活存量资产、实现稳链固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公司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加强日常管理,严控金融风险,坚决杜绝“脱实向虚”和“空转套利”。 (九) 科技创新驱动的核心竞争能力 公司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驱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模式的变革。公司依托全产业链业务布局,涵盖建筑产品研发、数字化制造、智能建造、智慧运维、绿色低碳的技术体系,掌握全球领先的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单体建筑平移、大型屋盖滑移、复杂钢结构生产与施工等建造技术,致力打造建筑行业绿色低碳、智能建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承担了“模块集成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4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土壤养分管理与污染修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三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含分中心)、9家院士工作站,75个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72家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成19个博士后工作站,拥有228家高新技术企业。 (十)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企业文化 中国建筑是具有光荣历史的企业,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履行使命、实现愿景的过程中,将“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和“忠诚担当 使命必达”的中国建筑精神,融入公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行为,成为支撑公司发展的软实力。 资源可以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公司坚守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过磨砺、凝练和沉淀所形成的中建信条,结合时代潮流,与各级子企业的文化不断融合,确保公司事业常青的内生动力源源不断。 三、ᅠ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上半年,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致力“一创五强”战略目标,深入实施“一六六”战略路径,围绕公司既定的工作目标,扎实推进“抓整改、保增长、促创新、深改革、固基础、防风险、强党建”七大任务,企业改革创新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果。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经营特点: 下一步,公司将牢记“国之大者”,全力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锐意改革创新,奋力攻坚克难,努力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继续朝着“一创五强”战略目标砥砺前行。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 主要业务数据 2024年2023年 同比增长 一、建筑业务 (二)房屋建筑业务工程量 万平方米 / / / (三)基础设施业务工程量 / / / / 二、房地产业务 (二)期内合约销售面积 万平方米 655 980 -33.2 (六)购置土地储备(全额数) 万平方米 341 330 3.5 注:①中海地产是指中国海外发展及其附属公司所从事的地产业务,但不包括中国海外宏洋;②期末土地储备=上年末土地储备+ 新购置土地储备-本期竣工面积+(或-)项目调整面积。 • 主要经营数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