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网 中财网股票行情
新希望(000876)经营总结
截止日期2023-12-31
信息来源2023年年度报告
经营情况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在2023年底做了重大战略调整,对原有的白羽肉禽和食品深加工板块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并转让了控股权,今后公司将聚焦于饲料、生猪养殖与屠宰两大行业。但因白羽肉禽和食品深加工板块对2023年经营业绩仍具有影响,在本期报告中仍将保留相关情况的简要介绍。
  (一)饲料行业
  饲料根据所包含营养成分的范围可分为预混料、浓缩料、配合料(或称全价料)。预混料就是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各类营养添加剂的混合物;在预混料基础上加入各类动植物性蛋白就形成了浓缩料;在浓缩料基础上进一步加入各类能量类原料就形成了配合料。从最终的营养需求看,营养添加剂用量少但单位价值高,能量类原料单位价值低但用量大,蛋白类原料介乎二者之间。在2023年全国生产的 3.22亿吨饲料中,预混料仅有 709万吨(占比 2.2%),浓缩料有1419万吨(占比 4.4%),而配合料则有 2.99亿吨(占比 92.9%)。绝大部分饲料企业生产的都是配合料。大型企业由于配合料产量大,对预混料与浓缩料需求也较大,通常会自主生产预混料与浓缩料。中小型企业因为规模小,通常只生产配合料,其所需的预混料或浓缩料,就从大企业的预混料单元,或其他独立的预混料企业购买。一些规模养殖户也会直接购买预混料或浓缩料,再自行加入蛋白类、能量类原料混合后使用。饲料根据饲喂动物又可分为猪料、禽料、水产料与反刍料等,在2023年全国饲料产量中,分别有1.50亿吨(占比47%)、1.28亿吨(占比40%)、2344万吨(占比7%)与1672万吨(占比5%)。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内饲料行业总体处于稳步增长态势,从2001年到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6.8%。全国总产量曾在2010年代中期有所放缓,甚至在2019年受重大生猪疫病影响出现过下降。但在2020年以后一方面由于生猪产能恢复,另一方面由于下游畜禽养殖规模化进一步提高,又使工业化饲料迎来新的增长,全国总产量于2022年首次突破3亿吨(如下图所示)。在平稳增长的总量之下,不同动物种类饲料会因为长、中、短周期的不同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增长态势。长周期是指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周期,例如下游规模化养殖程度、技术成熟度、配合料渗透率,以及消费习惯的缓慢变化中周销量的增减。短周期则是指影响特定动物的自然灾害与动物疫病,例如2017年上半年影响禽料的H7N9流感、2017年影响水产料的南方暴雨洪涝、以及从2018年中到2019年极大地影响猪料的重大生猪疫病。近年来的变化态势最为典型的是猪料,其产量曾因重大生猪疫病在 2019、2020年明显下降,但又在2021年以后随着下游养猪规模化、集中化而连续大幅提升。肉禽料也随着下游养殖的规模化、集中化在近几年有明显增长。从2001年到2023年,从各大类品种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看,猪料 7.4%、肉禽料7.6%、反刍料 11.1%都高于总产量的增长率6.8%,水产料 6.2%、蛋禽料3.3%则低于总产量的增长率(如下图所示)。伴随着行业总量的稳步增长,企业的单厂规模、企业集团的整体规模、头部企业的集中程度都在提高。例如,在重大生猪疫病刚爆发的2018年,全国10万吨以上规模厂家只有656家,其合计饲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49.7%;到2023年,10万吨以上规模厂家就增长到了 1050家,其合计饲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达到了 61.1%。单厂年产量超过50万吨的饲料厂在2018年有8家,到2023年达到了11家。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企业集团在2018年还只有3家,到2023年达到了 7 家。2023年国内销量前 20 家饲料企业的总销量约占全国饲料总产量约 62%,其中前 7 家头部饲料企业的总销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已经超过 40%。竞争优势不足、经营不善的中小饲企或整合重组,或退出市场,大企业由于综合实力较强,在竞争中优势越来越明显。饲料业务的主要经营环节包括技术研发、原料采购、生产加工、销售服务,通常简称为“技、采、产、销”。其中,技术与采购两个环节的互动最为紧密。这是因为饲料产品的原料成本占到售价的 80-90%,买到便宜的原料是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但原料采购也不能只考虑成本,而是要同时兼顾营养需求。原料类型成百上千,由此形成的配方组合更是成千上万,企业需要根据特定时期不同原料的营养含量、成本,设计出满足特定营养需求、同时成本最低的配方,继而做出恰当的采购 决策。生产加工环节主要关注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而销售服务环节则主要关注客户的开发与维护,向不同的客户群体销售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通过附加服务帮助农户提高养殖水平,优化分销环节的费用与效率,以及把客户需求与产品问题及时反馈给技术研发部门,形成良好互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客户既包含实际使用饲料的养殖场、养殖户,也包含作为分销渠道的饲料经销商;在现实中也存在着部分养殖大户,自己既从事养殖,也兼营部分饲料经销的情况;整体上,随着下游养殖环节规模化程度的提高,让饲料企业有了更多直接对接养殖场、养殖户的机会,行业中的直供销售占比逐步提高,但由于饲料经销商依然能在资金中转、饲料成品存储与配送、兼营其他配套动保产品、提供简单的技术服务、投放养殖合同并组织回收活禽活畜等方面发挥作用,经销商这一下游销售的中间环节,至今依然在饲料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家企业在现有业务各环节不断钻研,努力提升创新。在技术研发环节,微生物发酵技术催生了生物环保型饲料的发展,在水产料方面出现了由沉性颗粒料向浮性膨化料的升级,在其他品类上也都出现了根据饲喂阶段越来越细分的料种;特别在近几年饲料原料,尤其是进口原料价格上涨的大背景下,饲料配方也出现较大调整,例如2023年豆粕用量比上年下降11.8%,在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中的比例较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菜粕、棉粕等其他饼粕用量增长7.8%,小麦、大麦用量大幅增加,稻谷、高粱用量减少。在原料采购环节,企业不断加大对更多样的新型原料的探索,而对于常规大宗原料也通过战略合作协议、参股或自营等形式锁定上游重要原料基地,并借助大数据与期货等金融工具提高大宗采购的精准性。在生产加工环节,更加高效便利的物流能够支撑更大半径的运输,催生了越来越多更大产能的饲料工厂,企业通过更集中的规模化生产提升效率,同时也通过专业化车间或专业化生产线提升品质。在销售服务环节,企业在销售饲料产品之外,也更好地借力下游经销商资源,为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增值服务,例如技术指导、动保兽医、融资支持、信息服务、畜禽代销等,增强客户粘性,缩短分销环节,提高直供比例,帮助农户提高养殖效率,增加收益。除了做好自身各环节,饲料企业还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既有向上游的原料种植与贸易环节延伸,也有向下游的养殖环节、屠宰与深加工环节延伸。其中,禽料企业向下游延伸到养禽、禽屠宰环节的情况出现得较早,也较多;而猪料企业延伸到养猪、猪屠宰环节的情况,则相对较晚,也较少见。但在最近两轮猪周期中,特别是重大生猪疫病之后,也正变得越来越多。这种向下游环节的延伸,反映了饲料企业掌控下游养殖与消费需求的诉求,在确保上游饲料产能得以充分利用的同时,也获取下游环节的利润。而这背后的原因又在于全行业供求关系转变,下游养殖环节逐渐规模化,行业价值的重心正逐步从过去的饲料环节,转向下游的养殖环节、食品环节。由于国内竞争日渐激烈,海外市场也更多进入中国饲料企业的视野,并成为今后进一步增长的重要机会。饲料产业在全球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从最早发展并成熟的欧美国家,先传播到中国,再传播到亚非等新兴市场国家。背后的动力一方面是饲料与养殖技术自身的转移,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不同区域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动物蛋白消费需求的增长。但由于饲料产业整体毛利率偏低、主要产品重量大,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以各国本土生产经营为主,极少有饲料成品出口贸易的情况。无论是三十年前国外饲料企业进入中国,还是今天中国饲料企业进军海外,更多都是凭借自身在母国市场多年积累起来的技术、管理经验,相对于东道国整体水平的相对优势,在东道国新建产能,服务所在国的养殖需求。公司是最早走向海外市场的中国饲料企业之一,于1999年在越南建立了海外的第一家饲料厂。经过 20 多年的布局与优化,公司在海外已经形成了清晰的梯次市场,以越南、印尼、菲律宾为核心国家,以孟加拉、缅甸、埃及为重点国家。上述6个核心国家与重点国家的饲料市场规模在2023年已达到7150万吨,但其总人口约为8.26亿,人均饲料产量水平仅相当于中国当前的 38%,今后随着这些国家经济、人口、产品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饲料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生猪养殖与屠宰行业
  不同于饲料行业由于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带来产品渗透率、市场规模的持续提升,生猪养殖作为中国国内肉类消费
  占比最大的来源,其总体规模近年来基本稳定,剔除 2019、2020年重大生猪疫病这样的全国性重大生猪疫病影响,近
  15 年来的生猪年出栏量基本在 7亿头上下波动,猪肉产量也基本在 5000万吨上下波动。但在这背后是全行业生产效率
  的长期提升,作为核心产能的能繁母猪存栏规模总体上逐步下降。例如,2023年相比2009年,全年生猪出栏量增长了13%,但年末能繁母猪存栏数却下降了16%(如下图所示)。因此,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并不在于开发更大的市场需求,而在于面对基本稳定的市场需求,凭借逐步提高的生产效率,实现高效产能对低效产能的替代,在组织形式上首先会体现为企业化、工业化的规模养猪对传统小农经济中的农户个体化、兼营化的散养猪的替代,但同时也会体现为企业之间的竞争,高效企业对低效企业的优胜劣汰。在此过程中,企业规模化程度、头部企业的集中度也持续提升。在2016年,国内生猪养殖前 20 位企业合计出栏量还只有4133万头,占当年全国生猪出栏量的 6%;到了2023年,前 20 位企业合计出栏量就达到了 20092万头,大幅增长了3.86倍,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比例也提升到28%。生猪养殖包括种猪繁育环节与商品猪育肥环节。技术与生产效率的提升,企业对散养户的替代首先、也更多体现于种猪繁育环节。种猪繁育环节可进一步细分为育种和种猪养殖。育种特指高代际优良原种的选育,种猪养殖则是指对原种猪做进一步的扩繁,产出公猪精液、母猪、以及商品代仔猪。猪的育种因为技术复杂度非常高,需要长期的研发积累,目前大部分由国外专业种猪企业掌控,国内的个别龙头企业近年来也有所突破。但大多数国内企业都还没有涉足到上游育种环节,只是从国外供应商处引进曾祖代猪或更高代际种猪,在国内进行祖代、父母代扩繁。这其中,有一部分企业属于专业化种猪企业,他们把国外引进的高代际种猪进行扩繁后,直接向其他企业出售种猪、仔猪,自己不涉足商品代养殖。还有一部分情况,则属于大型商品代猪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种猪、仔猪供应,而向上游种猪养殖环节的延伸,产出父母代种猪、商品代仔猪以自用。部分农户也会为了保证自身仔猪供应,参与到父母代养殖环节,即农户向企业购买父母代母猪与公猪精液,自己繁育仔猪。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农户正逐步从父母代养殖环节退出。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由大企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的仔猪生产,相比农户自己繁育仔猪具有明显的效率差异。这一点体现在行业里最常用的指标 PSY上面,在重大生猪疫病爆发之前全行业平均 PSY约为17,大型企业 PSY通常在20以上,农户自繁自养的平均 PSY约为15。在重大生猪疫病爆发之后,由于动物疫病影响,以及快速复产导致大量三元母猪的使用,使得全行业 PSY普遍下降,从2022到2023年,随着生产恢复稳定、低效母猪淘汰,以及大企业经营占比的提高,使得全行业PSY有所回升,达到21左右,但直到目前为止,大型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总体而言,行业在种猪繁育环节仍以企业经营为主。在商品猪育肥环节,企业自主经营相对于农户经营的比例则不像种猪繁育环节那么高。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个环节上,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技术与效率差异,不像种猪繁育环节那样大。再加上企业自建育肥场也需要增加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利于快速的轻资产扩张,也影响投资回报率。因此,近年来众多企业大举投资进入养猪行业时,特别是在前期争抢市场份额的阶段,绝大部分企业都是优先投资发展于种猪产能,在商品猪育肥环节选择“公司+农户”合作养殖的模式。具体而言,这种合作养殖又以委托代养为主,即企业养母猪产仔猪,并将仔猪提供给农户,并提供饲料、兽药与技术服务,待农户育肥完成后,企业再回收肥猪并出售,在此过程中仔猪及肥猪的所有权都归属于企业。近年来,也有部分企业在部分区域将仔猪、饲料、兽药出售给农户(通常售价比市场价格高,以确保农户不会违规专卖上述生产资料),待育肥完成后,企业再回购肥猪并出售。最后,也有少数企业直接向农户出售商品代仔猪,但并不负责肥猪回收或回购。近年来重大生猪疫病的爆发与演化,影响着许多企业对商品猪自育肥模式的判断与决策。在重大生猪疫病爆发的前两三年里,农户由于防控重大生猪疫病的技术与经验不足,再加上设备设施方面的限制,较难达到良好的防控效果,生物安全风险较高。行业里采用一体化自育肥模式的优秀企业通过自育肥环节的精细化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相比农户养殖更优的重大生猪疫病防控。这让很多企业开始考虑在中长期提高自育肥的比例。但近一年来,农户防控重大生猪疫病从技术经验到设备设施上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缩小了与企业自育肥在这方面的差距;同时由于重大生猪疫病病毒不断变异,变得潜伏时间更长、更难被发现,使得单体规模更大、动辄上万头存栏的企业自育肥场在防控重大生猪疫病时反而面临更大的压力,而通常以两三千头存栏为主的农户育肥场反而更具灵活性,在育肥成本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再加上众多企业在经过了过去两三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无论是在资金储备、还是人才能力储备,特别是自育肥人才能力储备上都较为紧张,因此可以预见,“公司+农户”合作养殖的模式在未来三到五年里仍将是行业主流的模式。但也需要看到,随着企业在资金、自育肥人才能力储备上的逐渐恢复,以及在更长期,有越来越多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的自动化、信息化设备在行业里普及,而这些新设备、新技术在企业自营育肥场中要比在农户合作育肥场中更易得到推广实施,大型企业还是可能继续提高自育肥的比例。生猪屠宰是养殖的下游环节。屠宰厂向养殖场户收购商品毛猪,屠宰后再向下游出售白条猪或分割肉品。在国内生猪行业的早期发展阶段,由于养猪规模化程度较低,单批出栏数量较小,小型屠宰作坊也足以消化,也使得行业里并不存在养猪与大规模的工业化屠宰配套发展的较强动机。这一方面抑制了生猪屠宰环节的进一步规模化发展,例如代表规模化屠宰厂的国内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全年屠宰量,在2018年以前长期在2.2亿头上下波动;另一方面也使得在养殖与屠宰环节之间,猪贩子长期扮演着集中规模与调度供需的重要角色。重大生猪疫病不仅带来了生猪养殖环节的巨大变化,也因为养殖环节的规模化、集中化发展,大大推动了屠宰环节的规模化、集中化发展。国内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全年屠宰量在经历了 2019、2020 两年无猪可宰的低迷之后,从2021年就开始恢复且迅速增长,到2023年更是增加到 3.4亿头,相较此前多年 2.2亿头的水平增长了 50%有余(如下图所示)。养殖和屠宰规模化程度的共同提升,增加了二者之间绕开猪贩子,直采直销对接的机会。当然,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单体养殖聚落年出栏规模多在 30-50万头,与规模化屠宰厂动辄 100万头起步的年屠宰产能相比仍显相对较低,再加上生猪出栏批次在一年之内各个月份、各个星期也并不是平均分配,而屠宰厂却追求每日的均衡生产,使得前述的直采直销也并不是完美匹配,猪贩子仍在生猪购销中占有较大比例。但大型企业在其养殖集中、出栏规模较大的区域配套建设自有屠宰厂的情况也越来越多。由于养猪时间更长,通常呈现出明显的周期特征。一个“猪周期”通常是 3-5 年,但这个规律随着重大生猪疫病爆发后,产业的急速规模化升级、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而出现了新的特征。2020年,由重大生猪疫病造成的行业大幅减产与高猪价,刺激了一轮养猪产能大投资,再加上全行业重大生猪疫病防控水平的提升,使行业产能与供给快速恢复。由于新产能的投资建设具有一定的周期,且新产能建成之后企业往往希望尽快提高生产负荷率以降低费用,因此尽管猪价从2021年开始就出现大幅下行,但生猪产能却在猪价下行后长期处在高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2020年底至今的三年多时间里,一直维持在4000万头以上。长期的产能过剩也使猪价长期处于相对低位。其间,由于2021年底到2022年初的冬季重大生猪疫病影响,叠加行业里新涌现的“二次育肥”现象,使得猪价在2022年下半年出现了明显的反弹,但在2022年底又再次跌落,并在2023年全年都维持在15元/kg的低位上下震荡,行业总体上都承担了较大的亏损压力。截至2023年末,全国生猪存栏为4.34亿头,同比下降4.1%;能繁母猪存栏为4,142万头,同比下降5.7%,但相较于农业部于2024年 3 月初发布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中确定的 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仍显得有所过剩。未来,随着产业规模化的发展、集中度的提升和大企业生产水平的逐步稳定,生猪供应预计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猪价的波动也会相对平缓,猪企的竞争将从追逐绝对出栏量与市场份额,变成追求相对稳定的规模和更低的成本,以求得更持续的利润。在将来,随着上游养殖环节的效率进一步优化,企业之间的成本差异缩小之后,竞争的焦点可能会向下游屠宰与肉品销售环节转移,寻求销售渠道与品牌的差异化发展,届时屠宰环节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三)白羽肉禽业务
  白羽肉禽是指快大型白羽肉鸡与白羽肉鸭,具有生长周期短、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2018年重大生猪疫病导致猪肉
  供给下降,对禽肉的替代性需求带动2019-2020年各类肉禽产量的大幅增长。随着2021年后生猪产能逐步恢复,替代性需求随之减弱,各类肉禽产量随之下降,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2023年,国内出栏 72亿只白羽肉鸡、42亿只肉鸭,它们与36亿只黄羽肉鸡,共同构成了国人禽肉消费的主要来源。白羽肉禽业务包括种禽繁育、商品代禽养殖、禽屠宰、禽肉深加工、禽肉流通销售等环节。由于国内白羽肉禽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早、成熟度较高,加上白羽肉禽养殖的单批出栏数量较大,通常需要与大规模的工业化屠宰配套。因此,很多企业都会以“禽饲料-商品禽养殖-禽屠宰”的产业链或一体化模式出现。少数大型企业还会在上游的种禽环节、下游的禽肉调理品环节分别做进一步的延伸,形成更完整的产业链。种禽繁育环节可以细分为育种和种禽养殖。育种特指高代际优良原种的选育,种禽养殖则是指对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进行扩繁,产出商品代鸡苗、鸭苗。育种环节的技术复杂度非常高,也需要长期的研发积累,目前大部分由国外专业种禽企业掌控,国内的个别龙头企业近年来也有所突破,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种鸡、鸭。即使是低代际的种禽养殖环节,其技术复杂度相比商品代养殖环节也高出很多,种禽养殖场与种蛋孵化场的投资额也较大,所以通常都由企业而非农户来完成。就国内白羽肉禽行业整体而言,种鸡大多是从国外专业种禽企业引进曾祖代、祖代,在国内进行祖代、父母代扩繁,继而产出商品代鸡苗;种鸭大多是从国内樱桃谷公司等专业种禽企业引进祖代,生产父母代,继而进行商品代鸭苗扩繁。但就具体企业而言,又主要分两大类。大部分企业仍然是侧重于下游,重心放在商品代养殖与屠宰,向上游种禽延伸也只是延伸到父母代养殖,产出商品代鸡苗、鸭苗以自用,其中个别会进一步延伸到祖代养殖。还有小部分专业化种禽企业则是侧重于上游,专注于从国外引种,在国内扩繁后出售鸡苗、鸭苗,自己不涉足商品代养殖。在商品代养殖环节有公司一体化自养与“公司+农户”合作养殖两种主要模式。一体化自养是指商品代鸡、鸭养殖全部由企业自主运营,最终由公司自主屠宰并出售鸡肉、鸭肉的模式;“公司+农户”合作养殖则是由企业向农户提供或出售商品代鸡苗、鸭苗,由农户育成,再由企业回收养成的毛鸡、毛鸭,由企业进行屠宰。根据合同约定的结算模式和鸡鸭产权归属,即鸡鸭的所有权归属于企业还是农户,或者鸡苗、鸭苗是由企业提供还是出售给农户的情况差异,又可以将“公司+农户”合作养殖进一步区分为传统型合同养殖模式与委托代养模式。企业是否亲自运营商品代养殖,与这一环节的技术属性有关。由于禽的生长周期相比猪更短,周转速度快,单场投资门槛也相对较低。所以国内的白羽肉禽规模化养殖相比规模化养猪发展起步更早,也更成熟,规模化程度更高。因此,单纯在商品代养殖过程中,企业相比养殖户通常并不存在十分明显的技术与效率差异。企业亲自运营商品代养殖的意义,更多地是在于下游食品产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即上游养殖环节全程可控,以确保食品安全。但近年来,越来越严格的环保监管又带来新的变化,一部分商品代养殖企业或农户由于地处禁养区,或虽处于限养适养区但因环保不达标而限产或停产,甚至退出行业。因此,行业里的现存参与者或新进入者,首先必须确保的是在限养适养区发展,其次也需要在棚舍、环保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即使是坚持“公司+农户”合作养殖模式的企业,为了推广新型的环保技术与棚舍,也会自建一部分棚舍并采用新型技术然后自养来起到示范作用,再向养殖户推广。禽屠宰环节的资产投入较大,通常也都由企业完成。如前所述,大部分禽屠宰厂都会与上游的禽养殖、甚至禽饲料环节形成产业链配套,专注或优先回收自己上游一体化自养,或“公司+农户”合作养殖的商品代鸡鸭,但在一些区域也会根据市场行情,出于降低原料成本与运营费用的考虑,灵活地回收市场上独立养殖户养殖出售的商品代鸡鸭。同时,在行业里也有一部分禽屠宰企业,在上游不拥有任何养殖与饲料的配套,单纯依靠回收市场上的商品代鸡鸭用于屠宰,利用商品代鸡鸭行情与鸡肉鸭肉行情并不完全同步的特点,低价收购、高价出售而获利,但此种经营模式并不稳定,很多企业也经常因为误判行情而损失惨重。由于国内养禽相比养猪发展更为成熟,规模化程度更高。因此,禽产业并不像猪产业那样在近年来出现企业加大投资,对散户养殖形成替代的明显趋势。更多还是正常的行业周期、或是突发的动物疫病因素引发震荡起伏,企业和规模农户都会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扩产与减产,但行业的总体格局、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相比猪产业而言较为稳定。2019年以来,禽产业养殖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但随着2020年以来全国生猪产能从底部逐步恢复,猪价从高位回落,此前由于猪肉短缺带动的禽肉替代性需求不复存在,加上受宏观因素影响消费需求减弱,禽周期也出现了相比猪周期更快的下行。2020年开始,禽产业各环节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近年来虽然价格偶有短期上涨,但整体上仍处于供给过剩、产能去化缓慢、价格低迷的阶段。从短期看,做好环保改造与棚舍升级、提升养殖效率、灵活调整养殖与屠宰节奏,可以帮助企业提升一定的效益;但从长期看,则还是需要养殖与屠宰环节形成协同,在销售端实现渠道升级,使在养殖环节的高标准投入,能在禽肉销售中得到更高溢价的回报。
  (四)食品深加工行业
  食品深加工行业包含肉制品深加工和调理预制菜等细分赛道。
  肉制品深加工作为更加靠近下游消费端的环节,具有附加值高、毛利率高的特点。近年来,肉制品行业规模增长、
  结构升级、渠道更新等新机会逐步涌现。从市场规模看,根据欧睿数据,从2017年到2022年,我国加工肉制品销量从332万吨增长至401万吨,增幅约20%,零售价值从760亿元增长至984亿元,增幅约29%,反映售价有明显增长。其中,高温肉制品市场规模从344亿元增长至约433亿元,增幅约25%,低温肉制品从249亿元增长至约322亿元,增幅约29%。因为低温肉更新鲜、更健康、更优质、加工技术更先进,口感质量明显高于高温肉制品,所以增速快于高温肉。目前英美日韩等成熟市场,低温肉制品占全部肉制品比重达到90%以上,而我国低温肉市场仅占约33%,今后仍有大幅增长的空间。未来具有品牌力、产品力、渠道力的肉制品企业将掌握行业定价权。从营销理念来看,肉制品围绕低脂、无添加、无抗肉、黑猪肉等高端原料理念开展营销;从产品趋势来看,众多新型肉制品品类涌现,如培根、鸡胸肉、中式酱卤等产品形态;从产品消费场景看,零食、小吃、代餐、佐餐、即食等场景持续拓展;从销售渠道来看,C 端线上有诸多新零售渠道涌现,如抖音等直播电商、小红书等社交电商以及社区团购,线下精品超市和便利店也在部分取代传统商超。预制菜行业在近几年快速发展,诸多上游农牧、食品企业,下游餐饮、零售企业等纷纷入局。一方面,B 端餐饮连锁化、标准化发展和外卖规模化发展期待进一步降低供应链和人工成本;另一方面,近三年外部环境催化了 C 端居家消费。这两方面变化都刺激了对预制菜的需求。尽管已有较快发展,但预制菜在整个食品消费行业中的占比仍然很小。根据艾媒数据,2022年预制菜的规模不到 4200亿元,而餐饮规模超过 4.3万亿元,这意味着预制菜仅仅是面向 B 端餐饮业的需求就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此外,预制菜行业格局当前也高度分散,龙头企业体量大多在10亿元量级,行业中仍有大量的亿元以下规模的代工厂。这也造成产品质量差异较大,口味不佳等问题。总体而言,预制菜行业仍处于蓬勃发展、机会巨大的阶段。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3年国内农牧行业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一方面年初宏观政策调整后,市场消费开始有所恢复,但宏观经济整体
  走势仍然承压,也使得消费恢复一定程度上不达预期。另一方面在供给侧,2022年下半年短期超预期上涨的生猪价格,客观上也延缓了产能去化的节奏,亦加剧了生猪价格在2023年里的长期低迷。面对这些挑战,公司稳步推动运营管理转型,夯实管理基础,持续提效降本,改善盈利能力;在抓好生产经营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战略合作,盘活存量资产,多渠道灵活融资,做好资金管控,持续优化组织体系。此外,公司结合产业发展特点、猪周期所处阶段,整体布局和考虑长期规划,对白羽肉禽产业和食品深加工板块引入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外部产业资源推动发展。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公司2023年各项业务经营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同时也实现了同比明显减亏。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417.03亿元,同比增加 1.96亿元,增幅为 0.1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49亿元,同比减亏 17.09亿元,减亏幅度为117.07%。
  (一)饲料业务
  2023年,生猪产能从高位缓慢去化、肉禽产能则处在向高位爬升中,总体在养量处于高位,带来的饲料消费量略好
  于去年同期。同时原料行情下行为主,有助于饲料成本改善。但由于下游养殖环节盈利水平较差,也影响了饲料环节的盈利空间。在此背景下,公司继续在原料采购、配方研发、精益生产、组织优化等方面做好工作,实现了饲料业务销量稳中有增,利润良性增长。
  1、原料采购:公司持续加强原料周转效率,并在下半年成立六个大区之后,进一步升级在饲料 BU、大区、片区及
  分子公司之间的三级采购机制。针对地产原料和各个区域有优势的原料,进一步放权到大区、片区及分子公司;对一些大宗原料、进口原料和小料进一步集中采购,由具有更强专业能力的饲料 BU 总部负责;同时,大区层面也可以更好地实现中观层面的原料调度,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原料采购效率。
  2、配方研发:公司在饲料配方研发中更加聚焦市场需求,同时注意将市场需求、差异化产品定位、工厂分类分级相
  结合;将一些差异化产品通过专业化车间或生产线进行集中化、规模化生产,既在工厂端提升了产能利用率和运营效率,
  也在产品端更好地向研发环节反馈问题,推动差异化产品的迭代升级。同时,公司上年度全面上线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NHF 鸿瞳饲料配方系统,在体系内充分使用中也持续优化,提高了根据不同原材料价格及区域情况智能化生成多种配方的能力,实现配方精准运营,提高产品品质和稳定性。
  3、精益生产:近年来,公司已经逐步在精益制造领域制定、输出了涵盖精益生产、品质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12 大体系与 138 项标准,工作重点也逐步转移到落地执行环节。饲料 BU 总部及大区相关部门定期深入一线,开展联合
  巡检,系统梳理提效降费、稳质降损等问题,形成改善清单,月度组织“回头看”会议,针对标准落地、费用改善等情况及时复盘,人效持续优化,全年制造费用同比下降4元/吨。
  4、组织优化:公司在下半年对国内饲料业务的架构进行优化调整,在饲料 BU 总部和通常以省域为单位设立的片区
  之间增设了六个大区。大区使管理幅度更加合理,兼顾了统一的能力建设与灵活的市场响应,使业务管理更接近市场,
  更贴近客户,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产品力和服务力。报告期内,公司共销售各类饲料产品2876万吨,同比增长1%,外销料销量为2113万吨,同比持平。其中,猪料销量为1114万吨,同比增长4%,外销猪料销量为593万吨,同比增长1%;禽料销量为1522万吨,同比持平,外销禽料销量为1287万吨,同比增长1%;水产料销量为171万吨,受普水料行情影响,销量同比下降4%,但特水料销量同比增长3%。饲料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12.79亿元,同比增长2.65%。
  (二)生猪养殖与屠宰业务
  2023年全年猪价持续承压,生猪供应持续偏高,消费恢复低于预期,致使生猪价格在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线的水平持
  续运行,全行业均承受了较大的亏损压力。尽管行情持续低迷,但公司养猪业务通过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生产指标,在出栏量显著提升的同时,养殖成本也明显改善。
  1、生产管理:2023年,公司在做好常态化重大生猪疫病防控与处置的同时,继续紧抓各环节生产管理,持续优化、
  完善各环节生产作业流程,同时加强对一线单元的培训赋能,并多次组织公司高管带队、多个中台部门共同参与的一线单元综合巡场,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公司在种猪环节重点关注后备猪管理与断奶仔猪质量的提升,在育肥环节重点关注自育肥体系建设与自育肥场满负荷,同时加强与饲料业务的联动,抓住饲料原料价格下行的机会及时优化饲料配方。尽管年初和年末的重大生猪疫病仍然给生产成绩带来一定的扰动,但拉通全年来看,各方面生产指标和成本数据都处于持续优化的状态,相比上年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或提升。在2023年末,窝均断奶数提高到 10.8 头,较去年四季度增加0.4头;PSY达到23.5头,较去年四季度提高0.5头;断奶成本降至340元/头左右,较去年四季度下降了60元/头;育肥猪成活率达到 90%,较去年四季度提高 2.3 个百分点;料肉比降至 2.7,较去年四季度下降0.2;母猪转固成本降至2700元/头左右,较年初下降约2100元/头。
  2、种猪体系升级:公司过去的种猪体系以“金字塔”体系为主。从2023年中开始,鉴于近年来动物疫病频发的行
  业现状,公司也积极借鉴行业最佳实践,加大力度建立了猪产业统一管理调配的回交猪生产和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并持续完善了“金字塔+回交”双种猪体系。公司建立了由猪 BG 统一管理的回交池,主要布局于受冬季生猪疫病影响的中南、西南等区域,可以实现回交断奶苗和后备猪的“南猪北调”,增加生产种猪的供给能力和调节能力,提升公司在应对动物疫病和极端行情冲击时的稳定性和经营调节的灵活性。
  3、数字化建设:公司在数字化、智能化养猪的道路上坚定推进,以试点猪场作为关键设备智能化和业务场景数据化
  的实验站和测试场,同时注重结果产出的实用性和可复制推广性,实现标准的迭代和落地实践的探索。2023年,公司围
  绕种猪、生物安全、营养、兽医、物资、环保、工厂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等八个方面,以解决一线痛点、使用有效为宗旨,设立了 28 项研究课题,并有序推进。继上年度计划完成运营管理系统在父母代场线的推广覆盖后,公司在2023年继续推动育肥环节的计划运营管理系统上线;同时还陆续新开发或升级了仔猪流转、育肥猪体重管理、料塔管理、物资管理、销售计划管理等模块功能。在放养管理领域,公司以合同管理与结算管理为抓手,升级养户管理系统。在健康管理领域,公司新开发的免疫管理系统在种猪和自育肥体系中开始同步推广。在育种管理领域,公司完成了新品种培育系统的开发与后备引种系统的升级。
  4、组织优化:为了进一步加强猪产业的整体管理,精简管理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公司于二季度在原有猪产业指挥
  部基础上成立了猪产业事业群,负责公司养猪业务的日常经营管理,并对下辖各纵队的管理体系做出了一系列优化调整。公司在事业群总部和纵队层面,在疾控兽医线路都成立了分别针对蓝耳病、流行性腹泻的专项防控队伍;新设立风控线路,加强对经营过程风险的制度防范与监督检查;加强生猪销售线路的纵向垂直管理,实现全国销售的优化统筹。在纵队层面,将各个纵队的放养管理线路统一升级成放养管理服务公司,加强纵队层面对仔猪供应、养殖户资源的统筹安排;统一单独设立种植环保部,提高猪场蔬菜自给率,降低蔬菜外购入场频次以及连带的防疫风险。在战区层面,为了加强自育肥能力建设,统一部署由战区总经理兼任自育肥线路负责人,并在自育肥场加强专职兽医配置。此外,公司还从过去两年生产成绩稳定领先、团队基础较好的中南纵队抽调一批优秀干部,充实到事业群总部和受重大生猪疫病影响相对较多的华北纵队、东北纵队,复制和推广优秀工作经验,帮助提升重大生猪疫病防控与生产管理能力。
  5、屠宰分割:公司2023年继续强化分割战略,依托养宰联动的优势,提升盈利水平。在采购端,进一步加大内部
  猪源采购的匹配,全年内采率达到 71%,同比提升约 10 个百分点;在生产端逐步提高分割量,分割量同比增长42%,分割占比超过 50%;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餐饮、商超渠道的不同需求,在细分割产品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丁丝块片加工处理,或定制化包装。在市场端,针对细分割产品的主要消费场景,重点加大与如山姆、物美等直营商超渠道,以及餐饮重客的定制化合作。报告期内,公司共销售仔猪166万头,肥猪1602万头,合计1768万头,同比增长21%;实现营业收入213.02亿元(因涉及到向内部屠宰厂销售产生抵减,与每月生猪销售情况简报中的累计销售收入相比较小),因平均猪价较低,营收同比降低4.89%。公司共屠宰生猪396万头,同比增长36%,实现营业收入70.58亿元,同比增长为6.01%。
  (三)白羽肉禽业务
  2023年,由于宏观政策调整导致供需错配,国内白羽肉禽市场价格先涨后跌,波动剧烈。公司继续对内坚持精益生
  产,持续提高各环节的生产效率,加强成本管控和产能调节;对外依托重要客户渠道和优势单品,并加大对电商、鲜销鲜配等领域的投入,加强市场拓展,帮助公司在上半年实现了扭亏为盈。报告期内,公司共销售鸡苗、鸭苗54,657万只,同比增长5%;销售商品鸡鸭38,903万只,同比下降9%;屠宰毛鸡、毛鸭65,359万只,同比下降9%;销售鸡肉、鸭肉165万吨,同比下降9%;实现营业收入194.15亿元,同比增长12.67亿元,增幅为6.98%。
  (四)食品深加工业务
  2023年,终端消费特别是餐饮行业有所恢复,同时生猪价格大部分时间处于低位,对食品深加工业务有积极影响。
  公司食品业务抓住机遇,继续在产品、区域、渠道等方面发力,并继续保持销量、营收、利润的共同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销售各类深加工肉制品和预制菜26.87万吨,同比增长为6%;实现营业收入46.14亿元,同比增长10.05%(如按照公司在重大战略调整之前的食品业务口径,由生猪屠宰加上深加工肉制品和预制菜,则营业收入合计为
  116.72亿元,同比增长7.57%)。
  2、收入与成本
  (1) 营业收入构成
  (2) 占公司营业收入或营业利润10%以上的行业、产品、地区、销售模式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主营业务数据统计口径在报告期发生调整的情况下,公司最近1年按报告期末口径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数据 □适用 不适用
  (3) 公司实物销售收入是否大于劳务收入
  是 □否
  
  行业分类 项目 单位2023年2022年 同比增减
  饲料 销售量 万吨 2,875.95 2,842.11 1.19%生产量 万吨 2,874.43 2,822.22 1.85%生产量 万头 1,768.24 1,461.39 21.00%相关数据同比发生变动30%以上的原因说明适用 □不适用屠宰及肉制品库存量同比下降主要是公司期末处置禽产业公司,合并范围变化影响库存量下降。
  (4) 公司已签订的重大销售合同、重大采购合同截至本报告期的履行情况 □适用 不适用
  (5) 营业成本构成
  行业分类
  (6) 报告期内合并范围是否发生变动
  是 □否
  1、本年度新增合并报表的单位包括:
  山东中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黔东南鑫农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中新牧饲料有限公司、阜新中新饲料有限公司、聊城新希
  望六和羽绒有限公司、馆陶中新饲料有限公司、莒县新希望六和饲料有限公司、青岛中新致和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临沂中农新食品有限公司、栖霞中新养殖有限公司、武汉枫澜动物营养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新牧至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临沂中新牧饲料有限公司、平邑中新饲料有限公司、高密市中新畜禽养殖有限公司、邹平中新饲料有限公司、单县中新食品有限公司、栖霞中新食品有限公司、菏泽新希望六和羽绒有限公司、安丘市中新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平邑中新食品有限公司、汾西中新饲料有限公司、平度市中新畜禽养殖有限公司、象州新希望六和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五莲新好养殖有限公司、诸城新好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六安金新养殖有限公司、夏津希望食品有限公司、南宫希望食品有限公司、安徽新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盘锦新希望六和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兰州新希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清远新希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清远新希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购买之日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其余公司均为2023年投资设立,从成立之日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2、本年度减少合并报表的单位包括:
  四会市生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高密市六和养猪有限公司、三台新希望农牧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浙江九壹丰农业科
  技有限公司、青岛友和饲料有限公司、阳谷商羽羽绒制品有限公司、青岛嘉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元市兴新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阆中市兴新鑫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乐至县新牧农牧有限公司、新希望土耳其饲料养殖食品进出口贸易与工业有限公司、甘肃畅途技术有限公司、萧县六和步强养殖有限公司、山东中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及其97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子公司、德阳新希望六和食品有限公司及其13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子公司、高青六和龙大饲料有限公司、镇江鸿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鞍山新六种禽有限公司、唐山新六养殖有限公司、酒泉市新希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盘锦新希望六和种禽有限公司、萧县大屯养殖有限公司、拉萨新希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巫山县新希望种猪繁育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新六养殖有限公司、桂林恭城新越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廊坊新六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昌邑雷航牧业有限公司、汝州市新希望六和饲料有限公司、郁南县新越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华泉饲料有限公司、山东祥泰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广西新望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资阳新希望饲料有限公司、莘县新六农牧有限公司、杭州新希望六和农牧有限公司、赵县新好农牧有限公司、禹城新希望六和饲料有限公司、宜宾新越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希望饲料有限公司。其中四会市生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高密市六和养猪有限公司、三台新希望农牧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浙江九壹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友和饲料有限公司、阳谷商羽羽绒制品有限公司、青岛嘉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元市兴新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阆中市兴新鑫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乐至县新牧农牧有限公司、新希望土耳其饲料养殖食品进出口贸易与工业有限公司、甘肃畅途技术有限公司、萧县六和步强养殖有限公司、山东中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及其97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子公司、德阳新希望六和食品有限公司及其13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子公司因本年处置了对该公司的股权,故从处置之日起不再合并该公司的报表,其余公司均已在2023年注销,从注销之日起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7) 公司报告期内业务、产品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有关情况 □适用 不适用
  (8) 主要销售客户和主要供应商情况
  3、费用
  研发费用 207,175,082.96 299,906,934.74 -30.92% 随着项目研发深入,部分项目进入开发阶段,研发支出中期间费用减少
  4、研发投入
  适用 □不适用
  
  主要研发项目名称 项目目的 项目进展 拟达到的目标 预计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全基因组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 充分挖掘全基因组技术在育种上的潜力,实现低成本、高时效、高准确率的早期选育方案,显著提升遗传进展。 通过GWAS技术找到自有群体的经济性状关联位点,设计并产出一款10K液相芯片;基于该芯片,制定早期选育方案并在自有核心场落地应用,芯片测定成本减少60%,时效提升50%。 基于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全面应用早期选育方案,对比传统育种方案提升遗传进展20%,大幅提升公猪阉割比例,大幅减少种猪测定数量。 利用10K低密度液相芯片开展全基因组早期选育,提高选种效率,通过科学的遗传评估和选择,大幅提升遗传进展,缩短育种周期,加速新品种培育和推广,同时通过对抗逆性状的选择减少猪遗传疾病,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基于人工智能的种猪表型测定技术研发与应用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种猪测定的智能化、自动化,全面提升表型数据的测定准确率、测定速度、测定规模。 已完成肌内脂肪活体测定软件、背膘眼肌智能测定软件等开发。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多个重要经济性状的表型自动化测定,实现种猪测定的标准化、智能化。 通过数智化技术的改进提升,促进猪场智能化转型升级,代替人工实现表型特征测定,降低成本,提高人效比,显著提升测定效率和遗传评估准确性,进而提升遗传进展,强化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实现猪只品质持续提升。“芯希望”新品系及配套系培育 结合生猪全产业链中育种、养殖、屠宰、消费者不同环节需求,以节粮、快长、优质为选育目标;利用自主基因组结合育种算法培育具有不同特色的专门化品系:
  其中专门化终端父本
  3个(N81、N82、N83);专门化第一父本1个(N7);专门化第一母本1个(N65、N66);结合不同区域消费特点,实现专门化品系最优杂交组合,完成配套系培育,实现综合经济效益提升。 自主基因组结合育种算法在体系内成熟应用;专门化品系初步培育完成,并在体系内推广;配套系组合试验开展中。 实现不同品系杂交组合配套系在不同市场区域稳定生产;提升商品肉猪生产效率及猪肉品质。 不同专门化品系及配套系培育,可实现不同区域生猪生产更加符合市场及消费者需求,打造产品品牌,同时实现公司种猪繁育体系不断升级优化,育种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助力生猪行业高效发展。分子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 通过最新生物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主要包括克隆技术产业级应用,实现顶级种猪规模化推广,实现大规模猪群生产效率提升;基因编辑等技术储备研发,为后续抗病、节粮、高产专门化品种品系培育与推广应用打下基础。 已开展体细胞克隆技术研发及试验应用、抗病基因编辑等相关技术研发。 实现生物育种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落地应用;配合整体育种产业发展,实现种猪性能快速提升,提高猪群生产率。 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储备与应用,可丰富育种体系,提升公司种猪育种核心能力,助力生猪行业高效发展。基于自动化和AI技术的新式猪场提效 在生猪养殖领域引入自动化和AI技术,提 已完成智能售猪系统、便携视觉估重、 在新式猪场中引入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更 通过对猪场运作效率提升,促进养猪产业健康有序的设备研发 高生产经营效率 智能保温灯的研究及现场应用测试。 高的设备,以提高猪场物流、生产、操作等环节效率。 发展,降低员工作业强度,提高员工幸福感。基于新式猪场生物安全智能防控自动化设备研发 针对新式猪场的生物安全,研发智能防控自动化设备 电动公猪车、粪沟清洗机器人、水靴清洗机等设备完成技术储备或应用测试。 产生关于人、物、猪在流通环节的生物安全防控新设备,以及生物安全相关的配套设备。 在新式猪场建设、运维、经营等层面紧跟或引领发展,通过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降低生物安全风险,提高自动化水平。场景感知和智能规划的猪舍无人消毒技术 解决猪舍消毒自动化程度低、消毒作业耗费人力成本高、消毒药物威胁人员健康和消毒效果无法确保等问题。 已完成猪舍智能消毒机器人系统原型并实施部分现场试验,初步通过车辆性能和系统核心功能测试。 研制猪舍无人消毒系统,满足猪舍自动化/智能化清洗的作业需求。 基于产业需求,着力解决规模猪场舍内自动消毒问题,提升猪舍消毒作业水平,降低水药资源消耗。基于提质提效的规模猪场的猪只免疫装备研究与示范 研制猪只免疫装备,通过应用示范改善当前产业免疫作业低质低效现状。 完成了对于免疫装备的研究并实施了相应生产试验,对于研发方向的确立提供支持。 研究一款猪只免疫提效装备,提高免疫效率。规划实施应用示范,助力产业化升级。 解决当前猪只免疫操作劳动量大、操作繁琐、效率低等问题,实现产业免疫作业提质提效的目标。非洲猪瘟传播特征、早期诊断及净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持续监测非洲猪瘟流行毒株多样性及传播特征,指导非洲猪瘟的防控,开发、升级临床早期诊断与净化关键技术。 持续监测毒株流行特征及传播特诊,发现并证明了非洲猪瘟田间空气传播新变化并开发了阻断升级方案,开发了早期诊断采样器及鉴别诊断试剂,同时升级了净化技术。 建立非洲猪瘟预警机制,开发综合诊断技术,实现快速净化和恢复生产。 持续升级非洲猪瘟防控关键技术,提高猪场防控能力、降低非洲猪瘟造成的损失。现代生猪重要疫病净化与高效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示范 建立猪伪狂犬病、经典猪瘟等重要疫病的净化示范体系 建立了猪伪狂犬病、经典猪瘟流行特征及免疫保护力诊断体系,研发了伪狂犬阳性状态下快速净化断奶后群体的技术,建立了多个经典猪瘟净化示范场。 缩短伪狂犬净化时间,维持猪瘟净化群体并建立免疫评估标准。 建立重要疫病净化的技术体系和评估标准,提升猪场疫病防控与净化能力。冬季消毒技术研究与应用 建立低温环境消毒方法,筛选安全、有效的消毒剂,持续评估、筛选消毒剂以降低洗消成本。 已完成消毒剂评估方法的建立,筛选出含氯类消毒剂,研究其在不同场景下的消毒效果,并推广使用。 解决冬季低温环境中消毒剂易结冰的问题、使消毒剂正常发挥其效果,满足不同场景下消毒剂使用需求。 提升消毒剂的使用效果,降低洗消成本。典型畜禽疫病传播态势分析与预警预报 开展猪流行性腹泻(PED)的临床早期诊断技术研究,开展传播风险分析,建立预测预警体系。 通过开展PED发病情况调查及数据分析,得出了影响规模化猪场PED发病的关键因素,持续收集相关因素数据,完成数据分析、关键指标筛选、模型训练及结果预测等,初步建立了疫病监测预警模型。 研究建立猪场典型疫病预警预报系统,实现PED预警预报。 通过PED监测、预警系统建立,降低因PED造成的经济损失,以提高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本期研发投入达到资本化条件,影响资本化增加。
  5、现金流
  款所致;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减少 172.11%,主要系公司吸收投资及借款净流入较同期减少所致;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增加 76.89%,主要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同期增加,固定投入较同期减少所致。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本年度净利润存在重大差异的原因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五、非主营业务分析
  适用 □不适用
  六、资产及负债状况分析
  1、资产构成重大变动情况
  2、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
  适用 □不适用
  3、截至报告期末的资产权利受限情况
  
  固定资产 945,680,569.87 用作长、短期借款抵押物,及开展融资性售后租回
  在建工程 27,969,394.14 用作长期借款抵押物无形资产 38,133,621.28 用作长、短期借款抵押物长期股权投资 865,194,100.00 用作长期借款质押物合计 2,970,986,016.26
  七、投资状况分析
  1、总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2、报告期内获取的重大的股权投资情况
  3、报告期内正在进行的重大的非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4、金融资产投资
  (1) 证券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证券投资。
  (2) 衍生品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1) 报告期内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衍生品投资
  适用 □不适用则,以及与上一报告期相比是否发生重大变化的说明 公司衍生品交易相关会计政策及核算原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及《企业会计准则-套期保值》相关规定执行,未发生变化。报告期实际损益情况的说明 报告期内,公司期货、期权合约实现损益523.12万元,利率掉期、外汇远期实现损益862.43万元。套期保值效果的说明 公司通过适时开展衍生品投资业务,有效降低了外汇汇率波动风险,实现了以经营目标为中心、以保值为目的业务管理结果。利用生猪期货套期保值对冲计划销售生猪,防范生猪销售成本及利润受市场价格下跌风险,提升了现货生猪销售成绩。衍生品投资资金来源 自筹报告期衍生品持仓的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说明(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 报告期衍生品持仓的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说明(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
  

转至新希望(000876)行情首页

中财网免费提供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理财等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仅供用户获取信息。